清明祭——追思天国的母亲
清明时节,阴雨霏霏,
祭奠先辈,深表哀思。
一束鲜花,一杯清酒,
饮水思源,慎终追远。
艰苦创业,吾辈传承,
富民强国,复兴圆梦。
母亲仙逝已有十八年了。提笔写下这篇拙文以悼念九泉之下的慈母。
清明祭鈥斺斪匪继旃哪盖
上世记初外公外婆挑着一对箩框从苏北逃荒到苏南,在古镇蒋墅落下脚,租房开了爿豆腐店。母亲兄姊妹共六人,唯一的舅舅在军阀混战时被抓壮丁早死战场,在姊妹五人中母亲排行老四,因家境贫寒九岁就到父亲家做童养媳,下地干活、做饭浆洗,手脚麻利,样样能干,受到祖父母的关爱。后来与父亲成家后就回蒋墅继承外公外婆的豆腐店(是租赁房),起早摸黑制作豆腐制品销售,为二老养老送终。
在旧社会尤其是日寇侵华之后,外姓人要在以贺、姜两姓为主的古镇蒋墅立住脚是很不容易的,大都只能给当地财主打工求生存。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曾发生一件事:街坊一家饭店的老板天天来拿香干百叶等豆制品,记个帐,长期不给钱。起早摸黑小本经营的豆腐店日不付出,父亲去找饭店老板要钱被辱骂并拒绝,倔强的父亲操起桌上菜碗猛砸过去,老板头破血流,倾刻闯下大祸。母亲问讯赶去立即将饭店老板送镇上唯一的小诊所医治包扎,连夜又雇人抬着老板去奔牛医院抢救治疗,途中要通过几道日寇的哨卡,为防哨卡鬼子起歹心,年轻的母亲用锅底灰涂脸,扮成老农妇模样,终算顺利过关将病人送进医院及时抢救,转危为安。事后又是母亲变卖家产、四处借钱请客送礼,赔偿各种费用,总算平息了此事,也使镇上的人们对母亲刮目相看。
解放后公私合营,母亲到离镇几里路的滕村代销店工作。每天起五更做好饭,天一亮就挑着两箩框百多斤重的食油、煤油和日用货物赶往代销店,天黑又挑回两框回收的废旧物资交供销社,一年四季风雨无阻,一到冰冻大雪天,为防路滑摔损货物,她总是打光脚着草鞋赶路,黑夜光临,我们姐弟几个常站在大门外盼母早归。当时父亲种田,全家数口主要依靠母亲18元的月薪维持生存。母亲常年辛劳,劳累饥饿时只有勒紧裤腰带,也从此落下肠梗阻毛病,她曾荣获多次先进工作者称号。
父亲在世时一直想造一间自家的土瓦房,直至1966年病故都没有实现梦想。1969年在母亲的倾心努力和已在外工作的大姐全力支持下终于圆了父亲的梦,造起了两间简陋的瓦房。自父亲病故后母亲谢绝了众多亲朋的说媒,她要全身心把我们兄弟仨培养成材。
由于我们长期在贵州山区工作,退休后的母亲跟随小弟、二姐他们在老家生活,安度晚年。1995年下半年母亲患上严重的肠梗阻,已无法动手术。那时我刚好公差在南方为单位搞技术推广服务,获悉老母病危我火速飞沪,中午刚抵沪外甥即告我外婆已走了,我悲伤之极,真是忠孝不能两全,愧对慈母养育之恩,遗憾终生。当我们傍晚赶到家时见到母亲倘未断气,她紧拉我手,急速喘着气,小声喊我名字。原来母亲临终前就是要见我一面,当日中午小弟为已无脉搏的老母穿寿衣时,一拨动她仅缓过气来,一直就张大眼睛盼我的归来。我们姐弟几人守围在她身边直至临晨让她安心上路西归。
今天我们姐弟三个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在上海定居,享受晚年儿孙绕膝的幸福生活。孙辈们已经成家立业,事业有成。中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慈母的教诲永记,慈母的品德永存。
清明祭鈥斺斪匪继旃哪盖1 位于苏南农村的故乡
清明祭鈥斺斪匪继旃哪盖2
清明祭鈥斺斪匪继旃哪盖
3
清明祭鈥斺斪匪继旃哪盖
4
清明祭鈥斺斪匪继旃哪盖
清明祭鈥斺斪匪继旃哪盖
下一篇:湛婕原创《清明祭拜天国父母》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