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闭对联
  • 对联
  • 关闭对联
  • 对联
  • 首页 > 拜祭亲人 > 正文

    撰写追思岳母祭文

    慈母赵生莲生平纪略
    慈母赵生莲系青海省湟中县总寨乡老幼堡人,生于1913年农历11月29日,卒于2011年11月22日,享年98岁。
    母亲出生在清末民初年间,在乡村农家的童年岁月里,六、七岁就被缠足,不知忍受了多少痛苦,一双天足终于变成了标准的三寸金莲;平时做针线、烧茶饭,帮助家里干农活,在旧时代人们所夸口的针线茶饭上样样能行,只是未进过学堂,未读过一天书,一辈子目不识丁。18岁嫁到西宁市邵子藩家,与其独子邵祯如结为连理,成为老西宁书香门第邵家的年轻女眷。
    母亲虽平凡一生,却饱尝患难,艰辛备至。自嫁到邵家就辛勤操持家务,在孝敬公婆上最为殷勤,早晚伺候,礼数周全,深得爷爷奶奶的赞许,也为邻里所称道。奶奶辞世后,由于父亲常年在外,母亲更加悉心照顾年老的爷爷,承担起养老送终的重任,以致爷爷过世前把掌管全家财物的钥匙全都交给母亲,老人的倚重和信任,对母亲来说比什么奖赏都珍贵。
    母亲与父亲结婚,生育子女十,夭折四,成人六,三男三女环绕膝下,从牙牙学语拉扯长大,直到顶天立地、各立门户,母亲真是吃尽了苦、操碎了心,如此恩德,儿女常怀心间,永志不忘。
    母亲的勤劳、节俭、朴实、忍耐、友善、和睦,是人所共赞的,街坊邻居无人不夸她的好品德、好人缘,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在母亲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下,也一个个走上了正道,成为品行端正、知事明理的人。解放后的一段岁月,父亲失去公职,家中经济拮据,日子过得紧巴,主要靠养奶牛卖牛奶补贴家用。母亲不辞劳苦,喂牛、铡草、拾牛粪、打扫牛圈、帮人做针线、担水、做饭、种菜除草,不分粗活细活、重活轻活,样样都干,白天忙里忙外辛苦了一天,晚上又不知疲倦地在煤油灯下为儿女缝补衣衫,搓麻绳纳鞋底。这样的情景常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回想起来就忍不住热泪盈眶,母恩难以回报,永远无法补偿。
    母亲一生中经受的最大的打击是父亲的不幸去世。1958年,42岁的父亲遭遇车祸意外辞世,把整个家连同六个子女都留给了母亲。当时最大的女儿虽已成家,但最小的孩子只有一岁,大大小小的儿女都要母亲一人养育照看。父亲去世后,母亲为了儿女不失去亲娘,拒绝再婚,终身守寡孀居。她一辈子未参加工作,不挣工资,在家中无经济来源的情况下,靠着自己的辛勤劳动,靠着大女婿的资助,靠着勤俭持家,维持生计,拉扯着孩子,一直到大哥参加工作,家境才略有好转。在生活异常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主食不足、副食缺乏,不能吃干的,只能喝稀的,人们靠野菜、干菜、豆渣、麻渣等非粮代用品添补充饥。在母亲的长期节省和细心调剂下,我们弟兄姐妹虽然也难免饥肠辘辘,但都平安地度过了难关,没有出现浮肿、肌肉塌陷等营养不良的情况。在如此困难之际,母亲还念着乡下的亲戚,把从口边节省下来的一点粮食、干菜送给他们,帮助度过饥荒。
    母亲一辈子不识字、没文化,生活中经受了不认字带来的种种难处,所以她特别重视儿女的学习教育,家庭再困难也要让我们兄妹六人上学念书,完成学业。她常常说无论如何,我要让我的娃娃们把书念出来,再不能像我一样活人了。大姐小时曾一度被姑姑带到兰州,母亲唯恐大姐的念书被耽误了,犯愁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天天站在家门口翘首期盼,巴不得她早点回来上学。从我们上幼儿园开始,母亲就领着一个、抱着一个,接送我们上幼儿园、上小学,平时一再教诲叮嘱我们在校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督促我们完成每天的功课。为了给儿女凑学费、治病,母亲甚至变卖了自己的陪嫁物品,这些老东西如能放到现在,已经是很值钱的古董了。在母亲的抚养教育下,我们兄妹六人谁也没有荒废学业,都念完了高中、中专,有的还上了大学。由于我们兄妹参加工作有早有晚,学历参差不齐,但都在工作岗位上感受到了有文化的好处,这是我们最感恩母亲的,没有母亲的深明大义和无怨无悔的付出,哪有我们的今天!
    母亲不仅辛勤养育了我们,也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上指教我们做好人、走正路。她老人家秉性善良,为人豁达,从不计较别人的恶,只记得别人的善。她教我们与人和睦相处,同学之间和和气气,不要争吵斗殴,不要以大欺小,上学放学亲亲热热地伴儿来伴儿去;教我们宁愿吃亏不可沾人便宜,老人家常说吃亏是福,吃亏的人儿常常在;教我们凡事忍让,不要争强好胜,说你看嘴里的牙和舌头,刚硬的牙齿经常把舌头咬得流血,到头来牙掉完了,舌头却还好端端的;教我们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端饭上菜先让大的,走路搀扶老人,见长辈要热情称呼,不能白搭话;教我们体恤孽障人,别人有困难时帮一把,说惜穷人就是惜福,帮人就是帮自己。母亲教训我们做人的道理千言万语,难以尽数,她自己时时处处给我们做榜样,我们从她身上学到的许多宝贵精神在课堂上是学不到的。有一次我家楼上的邻居因下水道堵塞,上厕所不方便,便把大便从窗户扔下来,刚好扔到我家的房门口两三次,我们忍不住要上去辩理,母亲劝阻说不要去,去了就要争吵,没关系,太阳晒干了我扫掉就行了,还可以给花树当肥料,他再扔我再扫,怕啥?他们把大便往塑料袋里装不也是很麻烦吗?母亲就是这样从身边发生的事情教导了我们,我们的人生在德行上站得稳,没做过什么对不住人的羞愧事,说到底真是得益于母亲的言传身教啊!
    母亲终日操劳,勤俭一生,她身子骨硬朗,很少生病,至七八十岁高龄,依然丢不下手中的家务活,每天做饭煮菜、打扫卫生、养花浇水、种菜、整理杂物、给孙子们拆洗做衣服、翻修自己的棉衣等等···总是闲不下来。母亲晚年,孙儿绕膝,其乐融融,身后的12个孙子孙女中,她亲手拉大了9个。对于母亲来说,每一个孙子孙女都是宝贝,关心有加,照顾有加,呵护有加。对于孙子孙女们来说,奶奶是心中的高山,是最慈祥、最可亲、最疼爱他们、最牵挂他们的好祖母。孙辈们都对奶奶感恩戴德、隔代相亲,爱心回报、一往情深。然而,人有旦夕祸福,岂可预料。母亲晚年先后遭遇了两次大的骨折伤痛,致使两条腿的股骨颈被折断。第一次成功作了手术,术后16年来仍继续干家务活;第二次是2006年,因年迈失去手术机会,从此母亲便不能下床行走了,面临着生活不能自理的巨大挑战。床上活动受限,孤寂难耐,在儿女的帮助下,性格坚毅开朗的母亲找到了战胜了困难的方法,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肉体的痛苦。一辈子没念过书、不识字的老人突发奇想要学习认字,让儿女教她。从此她老人家对学习最为上心,每天认字、写字的时间往往长达五、六个小时之久,还学习画画、弹琴、学英语,样样都不想落下,常年坚持不懈,有五、六年的时光都是这样度过的。虽说边学边忘,到头来识字不太多,毛笔字不像书,画画如涂鸦,弹琴不成调,读英语发音也不准,但母亲从中找到了自己最大的乐趣,把痛苦寂寞抛在了脑后。《西海都市报》的记者有感于老人的单纯执着,专门登门采访,刊发了《耄耋老人的快乐追求》的文章,还配发了照片,母亲特别高兴,说我老了老了想不到还被登上了报纸!母亲晚年享受政府发的高龄补贴,第一次领到600元钱时,她高兴的合不拢嘴,感恩社会,说我一辈子没拿过工资,现在拿上了工资,成了公家的人!
    母亲晚年在儿女的影响下选择了正确的信仰,接受了主耶稣的救恩,并于2004年 4月 24日受洗,成为一名基督徒。母亲的受洗归主,对我们儿女来说是最大的安慰和喜悦。这样一个历尽岁月沧桑的老人,除了安享晚年对今生还有什么指望呢?好在她于人生的最后阶段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加美好的盼望,就是要在基督耶稣里得着永远的生命。母亲信主时年事已高,加上无文化,对救恩的道理并不全然明白,但她就像一个小孩子那样,凭着单纯的信心去追求,承认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是她的救主,求告耶稣做她随时的依靠和帮助。记得母亲因第一次股骨颈骨折后走路不稳,她每次独自一人行走时都会求告耶稣说:“主啊,我走路时你把我扶住点,不要让我跌倒,我要是跌倒了,于我不好于你也不好。”第二次骨折后,也常常在床上独自祷告,求主保佑担当自己的痛苦,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母亲的灵魂已得拯救,因为一颗单纯向往和诚实无伪的心不正是神所喜悦的吗?母亲信主后思想也变得开通,一改以往过年时祭奠祖宗神主牌位、清明节烧纸等陋习,说“烧给的纸风吹了,奠给的酒渗土了,有啥用哩。”关于母亲的后事安排,由于政府规定不让土葬,我们儿女就劝母亲将来火葬,母亲也欣然接受,说耶稣同意我火葬我就火葬。从母亲身上,我们几个已经信靠主耶稣的儿女看到了她那单纯执着的信心的宝贵之处。
    呜呼我母,一生历经磨难、饱经风霜,一生含辛茹苦、拉扯儿女,一生操劳家务、勤俭度日,一生刚正坚强、乐观大度,一生慈爱善良、美德流芳,一生诚实和顺、质朴无华。母亲啊,您的人格力量和优秀品德让儿女述说不尽,您那和蔼慈祥的音容笑貌永远珍藏在后辈子孙的心中!母亲啊母亲,您一生承载的很重很重,付出的很多很多,留给自己的很少很少,如今您度尽了在世将近百年的岁月,卸下了一切劳苦愁烦,从您信靠主耶稣的那一天起,我们的救主便保守您的行踪脚步,纪念您的百般劳苦,昨天凌晨主耶稣的使者将您接到了天国乐园,您安息在主的怀抱里,安享着永远的福乐,当我们向至高者瞩目的时候,也看到了您与恩主同在。母亲啊母亲,我们只是在人世间失去了您,在有限的光阴里暂时失去了您,但在永恒里我们并没有失去您,反而将来一定会与您同住、与您相聚,您与我们共同享受恩主所赐的快乐和福分,直到永永远远!
    亲爱的母亲,您安息吧!

    孝男:邵维良 邵维善 邵维贤
    孝女:邵淑梅 邵淑兰 邵淑华
    率子女致祭
    2011年11月23日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
      您可能也喜欢.......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