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闭对联
  • 对联
  • 关闭对联
  • 对联
  • 首页 > 清明思亲 > 正文

    母亲与清明节

    母亲与清明节
    九十四年前的今天,母亲来到了这个世界,八年前的今天,母亲离开了这个世界;清明时节来,请明时节走,也许是一种巧合吧。然而,如果评价母亲的一生,却也唯有用清明二字最为贴切。
    母亲的一生很平凡,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母亲的一生却非常饱满丰富,颇具传奇色彩。我曾想写本关于母亲的回忆录,大概无需什么“生花妙笔”,也可以成为一本不枯燥乏味的故事;留给子孙后代们,不仅是个念想,也可以当作一面做人的镜子吧。然而,除只在2005年写过一篇回忆母亲的短文(附在本文后)外;由于种种原因,关于母亲的回忆录至今仍然还停留在“想”上。今天是母亲辞世八周年的日子,无论如何也该做点什么,于是想写写这个题目。
    清明节始于何时,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但据现在掌握的历史资料,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自然节气和人文节日之一。作为自然节气,人们喜爱这“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的清明节,作为人文节日,人们推许“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这种气节和人文情怀。或许可以这样说:清明节是一个最为深刻和广泛地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基本文化精神的节日。
    母亲生长在贵州,只在很小的时候回过一次湖南长沙的老家,但却俨然一副湘女的性格特征。母亲小时因为生病,吃了庸医的药掉了牙齿,于是仅读了二十个月的书就辍学了。然而就这二十个月,母亲不仅读完了《百家姓》、《三字经》、《女儿经》等启蒙书,读完了四书五经、春秋左传,更重要的是为她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母亲喜爱读书学习,又生长在武术世家,从小练武强身健体,基本可以用能文能武来评价。虽然文只读了20个月的私塾,武也不过能指断铜板而已,但就凭“谈《春秋》《三国》能使中学语文教师结舌汗颜,凭侠胆仁心可令鼠辈胆寒盗贼洗心。”这样的事迹,对我来说,就算是能文能武了。母亲不仅是我的第一任语文和算术老师,更是我终身的老师和学习的榜样,而这个榜样的精髓,就是清明二字。
    我认为,清明节不仅代表“天清地明,万物回春”的季节候令;不仅代表广大人民如介子推希望晋文公“勤政清明复清明”那样,希望政府政治开明、法度井然、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更传递着做人要“一清二白”、“廉洁”、“明晰不混乱”、“明净清淡”、“安贫乐道”等优秀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比如,母亲拾金不昧、退还银行出错多取的钱等就是清;而对贫穷的盗贼不是以武力伤害,而是精心安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结果使盗贼洗心革面从新做人;达到了“能攻心则反则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的境界,就是明。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们没有资格和能力去说什么“苟为国家生死以”和“天翻地覆慨而慷”之类的豪言壮语,但我们可以做到“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做一个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坦诚守信的清明人。
    母亲清明时节来,清明时节走,一生清明。今天是母亲的生日和忌日,按老家清明节前后三天都属于清明节正日的习俗,此时我本应该在母亲的墓前。遗憾的是今年、明年我不能亲自去给母亲上坟,只好以这篇短文悼念母亲。
    愿母亲在天国快乐!
    2011年4月3日
    附:
    清明时节忆母
    今天是母亲的生日,也是母亲的忌日;前年的今天,刚过完八十六岁寿辰,母亲便与世长辞了,两天后是清明节正日。
      清明这个词与母亲实在太亲近了,不仅清明时节来清明时节去,回忆母亲的一生,也唯有清明二字才能得以准确地概括。清,有如清泉端正清澈;明,好似镜鉴纤隙可辩;自古以来,清者烝贫,明者多强;回顾母亲的一生亦正是如此。
      母亲文化水平不高,只从十岁起接受过二十个月的私塾教育,但二十个月的私塾教育,母亲不仅将启蒙的《百家姓》、《千字文》、《女儿经》、《三字经》、《增广贤文》等几乎倒背如流,还读完了四书五经。所谓读完,按母亲说的标准就是:“不仅读得、背得,还要能讲得。”可惜因病辍学。母亲很清楚地记得辍学时她的拔贡先生摇头叹息:“其进润者其退速,这姑娘可惜了!实在太可惜了!”母亲辍学以后就没有再上过学。母亲喜欢读《三国演义》,一本《三国演义》她可说是烂熟于胸,不仅熟悉从头至尾的各个细节,里面的诗词、书信、表章全都能背颂出来。有人讲《三国演义》是教人奸诈的书,所以有老不看《三国》一说,母亲却认为《三国演义》是教人要守忠信仁义的,最推崇千里走单骑、封金挂印的关云长。记得有一位当重点中学校长的亲戚曾与她辩论,在她如行云流水般的引证之下,只得甘败下风。
    母亲虽然读书不多,不是文化人,但受中国旧文化影响还是比较深的,对忠孝节义、仁信理智看得十分的重。而母亲又是封建文化的叛逆者,反对愚忠愚孝,不赞同三纲六纪。缠小脚,被她一次又一次地剪掉,终于缠不成。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更是被她嗤之以鼻。
    母亲很有习武的天赋,虽然因性情刚烈急躁而未能得授家传的武术,但年轻时能指间断铜板(就是将如银元一般大的铜板放在左手中指之下,食指与无名指之上,右手一拳下去,铜板即成两半);五十岁能将我和哥哥两个七十来斤重的孩子挂在手腕上,双臂伸直平担着走几十米;七十岁能单脚站立将另一只脚抬到肩上;可见她小时练功一定十分刻苦勤谨,因为在我的记忆中从没见母亲练过功,也没那条件。
    不过母亲最喜欢的还是读书,幼时因病辍学,大了要养家糊口哺育儿女,老了眼睛近于失明,不能多读书是母亲一生的遗憾。近七十岁时,母亲因患白内障加上其他眼病,除了光感,几乎等于失明了,后来请到了遵义医学院的眼科主任费教授,才使母亲重见光明,不仅生活能自理,还能看见大字。我给她买了两本大字的佛经,她总是带在身边直到离开人世,虽然不敢长时间看,时不时总要读读。我曾经用毛笔给她抄了几篇《聊斋志异》上的故事,她非常高兴。从此我知道母亲实在是很喜欢读书的,喜欢讲忠义仁爱、惩恶扬善的书。每读到、讲到精彩之处,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击节赞叹。
    除了《诗经》,母亲没学过其它的诗词,什么唐诗宋词她是不知道的。母亲喜欢《诗经》,不但能背出很多首,还能讲出诗后面的故事传说。
    湘人血缘里的灵秀豪迈、黔地风情里的朴实敦厚,以及家传的诚信与侠义之风,再加上过人的天赋,造就了母亲独特的人格气质。
    教育是母亲非常重视的问题,在我们家里,母亲集慈母严父于一身,在我们这个近似于单亲家庭的家里,母亲一人将四个孩子教育成人,不仅都接受了高等教育,获得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而且在各自的工作单位都是出类拔萃的。这样的教育结果当然离不开毛泽东时代的良好的社会风气,离不开学校老师们的辛勤劳动,但母亲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母亲教育子女多引用古书和古人的事例,在我的记忆里,《孟母三迁》、《雪窗萤几》、《凿壁偷光》、《磨杵成针》等等成语故事在上学前就非常熟悉了。《郑伯克段于焉》是母亲讲得最多的一篇古文,四十多年了,我没怎么再读这篇文章,但开始那段张口就能背出来。文中有两句话母亲讲得最多:“多行不义必自毙”和“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母亲以庄公母子的家庭矛盾为例,讲解家庭偏爱和兄弟相争的恶果,恐怕不仅是对我们,也是对她自己敲响警钟吧,所以我们兄弟姐妹至今谁也说不出母亲偏爱谁。
    母亲非常重视做人的品德;从我记事起,什么“得人滴水之恩,理当涌泉而报。”“施恩不图报,方为君子;施恩图报,必是小人。”“非礼莫言,非礼莫视,非礼莫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从其善者而习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处贫贱,行乎贫贱;处富贵,行乎富贵。”“嚼得菜根香则百事可为。”“临财勿苟得,瓜田李下,须避嫌疑;不义之财莫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临难勿苟免,人生在世,无愧天地;不可畏强欺弱,欺善怕恶,禽兽不如。”……这些东西,我还未进小学,虽然有的还似懂非懂,却已经都背的滚瓜烂熟。除了言传,母亲更重身教。从我记事起,我所见到的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与对我们所进行的教育相符合的。母亲一生做过的好事和经历的奇事很多,有的颇有戏剧性,加起来或许可以做一部话本,这次先讲两件我亲历的事:
    在1960年自然灾害期间,大多数人家的生活都非常困难,还饿死了不少人,但我家相对来说还算不错,原因是得到了母亲平时帮助过的人的帮助。其中一件起源于大跃进那年。一天,一个少数民族的汉子在母亲的小店里喝酒,喝醉酒忘了把自己的布包带走。母亲发现后打开一看,里面是好几百元钱,知道一定是谁喝多酒后给忘了,于是见人就打听,几天下来杳无音信。但母亲认为丢钱的人一定会找回来的,那时候的几百元钱不是个小数目,于是将布包放在一个十分醒目的玻璃罐里,结果一放就是几个月。一天,这人又到店里来喝酒,进店后一边低头喝酒一边唉声叹气。母亲问他为什么叹气,他说几个月前给公家办事,不小心把公家的钱给丢了,几个月来,想尽了所有的办法也赔不出来,又没人能证明是丢的,如果被怀疑成贪污,岂不丢死人了。母亲劝他不要灰心,也许被谁拾到了,还有希望找回来。这个汉子说:“就是被谁拾到了谁肯拿出来?何况都几个月了,没有希望的。”母亲问他的钱是用什么东西装的,他说是一块家织的蓝布,再问钱数也对,母亲指着玻璃罐问:“是这个吗?”汉子一见布包,一下子就跳了起来。母亲请他把钱数再说一遍,这个汉子记性真好,连几张十元的,几张五元的,几张两元的,几张一元的都说得一点不差。母亲取出布包交给他:“请点一下吧。”汉子激动地说:“那里还需要点,绝不会少的。”说着抽出几张十元的要表示感谢。母亲严肃地对他说:“如果要你的钱,我还把钱还你干什么?赶快回去给家人说一声,把钱还了。以后不可再贪杯,酒益少吃,不可多饮,否则会误事的。”汉子发誓以后再也不喝酒,然后千恩万谢地走了。以后果真不再喝酒,来得也很少,几乎都淡忘了。但1960年的一天下午,一位少数民族的农民拉了整整一板车胡萝卜菜叶,说是某某领导叫送来的,于是知道这人做了领导。搬到院里一看,下面都是胡萝卜,在那时候,这可真是救命粮呵。来人卸下东西就要走,母亲无论如何按当时的国家牌价付了钱,一些留下来腌了,一些送给困难的孤寡老人。我很清楚地记得,1960年的自然灾害时期我没有挨饿;我在家是老小,除了有菜吃,每天还有人给我一碗白米饭,这些都是母亲曾经帮助过的人所给的帮助。
    另一件是母亲五十岁时肚子里长了一个大瘤子,医院说必须动手术,但手术的危险也比较大。就在十分为难的时候,一位叫母亲姐姐的民间医生伸出了援助之手。这个医生有一大罐自泡的蛇酒,在能装几十斤酒的大玻璃瓶里,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叫不出名来的蛇,其中一条蓝颜色的蛇非常奇特,把它放进瓶里,整个瓶里的酒都变成了蓝色,拿出来,就恢复了正常。这位医生说他只抓到这么一条,也只见过这么一条。大约喝掉了这瓶蛇酒的一半,约十几斤蛇酒,奇迹出现了;母亲肚子里的肿瘤被化成恶臭的大便排了出去,从此就再没出现过任何肿瘤。因我家生活并不富裕,这位医生只要我们每次用一瓶白酒换他一瓶蛇酒。我永远感谢这位曾经在朝鲜战场上被冻成残废军人,后被他的岳父治好并传受全部医术的品德高尚的普通共产党员。在这清明时节,恭恭敬敬地为他献上纯洁的心香一束。
    母亲的胸怀宽大,任何事拿得起放得下,从不斤斤计较。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小人陷害,造反派要抄我们的家。母亲一方面让我砸碎家里所有的古瓷器,烧掉所有的线装古旧书,凿去屋上的“四旧”雕刻,亲自带领造反派挖出祖传的金银财宝交给国家。一方面请人写材料,带着外公留下的工作证到红卫兵司令部上诉,证明我家不仅不是地富反坏,还帮助过红军。后来红卫兵司令部经过调查,命令把东西退还了回来,但除了银锭和银元,珠宝首饰都变成了一堆破烂。母亲除了留下几个做纪念,叫我一起背上其余的银锭银元到银行以一分钱一个银毫子,一元人民币一块银元,十两银锭十元人民币的收购价全部卖给了国家,支援国家建设。http://jidian.zupulu.com
    母亲把所有的一切全部都给了孩子,就像西方寓言里的那棵树。为了便于照顾孩子,母亲转换过许多工作,如贫民义务教育、邮电、工厂、个体和集体商业等,无论做什么都是出类拔萃的。后来因为眼睛和身体不好,辞去了工作,连退休金都没有,但母亲并没有抱怨。母亲说:“文化大革命是有坏人当道,国家要遭此一难,这种事历朝历代都有,不能怪毛主席和共产党。我现在虽然没有收入,但把孩子们都抚养成人,完成了我的任务,不愁吃不愁穿就行了。”母亲有一句口头禅:“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对钱看得比较淡。自己的生活非常俭朴,布衣布衫,粗茶淡饭,晚年吃素,花费更是寥寥无几;一生除了下相棋外没有其他什么娱乐爱好,是真正的一生清贫。母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财产,但母亲留下的崇高品德和明智的思想是我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母亲有一句话告诫我们:“积钱积米与儿孙,不如积德与儿孙。”这句话对如何教育和培养独生子女尤其具有积极的意义。
    母亲永远地离开我已经两年了,但到了最近,我才能较为清晰地开始回忆母亲。母亲的崇高品德和养育之恩远非这一篇粗浅的短文所能表达,但在乙酉年的清明节就要到来之际,也唯有以此文悼念我亲爱的母亲——一生清明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2005年4月3日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
      您可能也喜欢.......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