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闭对联
  • 对联
  • 关闭对联
  • 对联
  • 首页 > 清明扫墓 > 正文

    母故三周年祭

    直到母亲过世,才记得母亲的生日。因为,母亲的生日和忌日,是同一天。
    这篇祭文不知写了多少天了,写写停停,不能成篇.其实,一直都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祭文,每一次提笔,最终都撂下了,写不下去。
    母亲离去快三年了.我总也忘不了每次回家时母亲迎面而来的笑容,以及那轻轻的一声问候:“回来啦。”
    更难忘记的,是母亲逝世时的面容。母亲中风后,早已下定要走的决心,在母亲与二次复搏斗了一百多天之后,本来就瘦小的母亲已经是皮包骨头了,临终的时候因中风而导致的张开的嘴巴还不能合拢。母亲一定走得十分地痛苦,也或许是筋疲力尽了,在还没来得及通知到我和姐、弟弟的时候,母亲就走了。也许,母亲本就不想通知到,她不想因她而影响到我们三个的工作。母亲一生都如此。但母亲不知,未能为母亲送终,成了我们今后心头永远抹不去的痛。
    同样地,父亲也是因中风过世的,他走在了母亲的前面。我一直认为父亲是有福的人,不象母亲。父亲怕我们不能与他送终,叫大哥打过两次电话,让我们虚惊了两次。最终,父亲不在的时候,儿女都在场。而且,走得十分安然,之前的一年多还长了一身肉,中风后一直由母亲照顾,并一直能下地,从没受过床褥之苦。
    母亲象是有预知一般,她告诉我们,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说走就走,不要卧床不起。但命运捉弄人,她一生中本来就不多的愿望也未能得到满足。正如她一生劳作如牛马一般,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也不得安生。
    父亲家族和母亲家族的人的性格差别就在于父亲家族的人说得多做得就要少些,而母亲家族的人总在不停地做却说得少.要说母亲小时候是穿过裙子和高筒袜子的.母亲出生于一个穷苦家庭,在家是独生女,许是风俗如此,很小就被无儿无女的养父养母抱走.养父养母做点小生意,家景不富也不穷.父亲本不是独子,但父亲九岁的时候,我的一个大伯和祖父相继而去,两个姑姑也早就给别人家抱走.祖母和父亲一起生活,孤儿寡母的,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我的孩提印象中祖母是个要强也会打算会过日子的人,也可能或多或少得到祖母娘家(很富有)的接济,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总算是挺了过来,还置了几亩薄田.母亲十多岁就嫁了过来.家里,祖母精明,父亲性子火爆,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家庭生性忠厚的母亲所受的夹擦是少不了的.小时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祖母说的:吃不穷,穿不穿,不会打算一世穷.我想这话肯定是说给母亲听的.
    父亲是强壮的,而我们兄弟几个自小都瘦弱.个中原因,与母亲一生舍不得吃(或没得吃)有关.母亲是节俭惯了的,从来又不顾自己,这在我渐渐懂事以后慢慢看到.家里好吃一点的,不是让给了父亲,就是疼给了儿女,母亲几乎不往那些让我们眼馋的菜动筷子,而上顿剩下的,似乎是她的专利.即使在后来条件好了许多以后,宁肯菜剩着,也不多吃.我常常就这一点责怪母亲,但母亲有她的话说:吃过喉咙一堆屎.其实,这句话对我影响一直很大–生活中不在乎吃也不在乎自己的身体.
    那时家里虽穷,但屋内收捡得干净、整洁,即使破了的衣服,也总是补得顺溜."笑破不笑补",大湾子里的人家都是谨记在心的.
    同父亲的能说会道相比,母亲的确话语不多.但我和姐一直都觉得母亲的话不象父亲的话那么大那么空,要中听些,有道理些.父亲的火爆性子和脾气总令我们几个对他十分敬畏,在他面前总是小心翼翼,而母亲却平和宽厚,每每去砍柴或是打猪草等,如果我和姐"有用"的话,总是有许多奖赏的.其实奖赏往往不是物质的,而是能明显感受到的母亲的关切和疼爱.
    说来母亲是一位极普通的农家妇女.但母亲一生与人为善、不拿不占、勤作少言,我是一辈子受用的。母亲没有宗教信仰,但她一生是积善成德的,在乡邻里留有口碑,在子女中永存敬仰!要说母亲一生唯一的一次自私,便是她病倒后执意不肯医治–她见不得两个身体都是不太好的哥哥(一个高血压,一个因喉癌全喉切除),她一定要走在前面.另外,可能是子女各家并不宽裕,她不愿给大家增添负担.而她却忽视了我们心头的痛.
    我这辈子最偏爱兰花。山谷中的兰花,从不张扬,你要仔细寻找,或遁着淡淡的怡人的香气,拨开草丛才能找到。而那香气夹杂着泥土和春水的气息,清新得让人沉醉。我觉得母亲就是这样的一株山谷幽兰。
    每次回家,母亲静静地从里屋放下活计走出来,总有一脸亲切的笑容,让我如沐春风;随后轻轻的一声问候,总能冲刷掉心头工作生活中的不顺心.正象那兰花的香气,沁人心脾,是荡都荡不开的。
    而今,天地相隔,阴阳相背,也不知这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在那边可安好?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
      您可能也喜欢.......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