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闭对联
  • 对联
  • 关闭对联
  • 对联
  • 首页 > 拜祭亲人 > 正文

    永远的怀念

    1、母亲的眼泪
    母亲去世已十年了,可临终前从她眼眶里溢出的泪水却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其实除了这次特别的记忆,而记忆中更多的则是母亲眼里总流露着的慈祥,每次聆听我讲话时的满足,还有在家门口等着我回家过节时的凝望……
    母亲的性格那么好,从没见过她对她的4个儿女、她的亲朋亦或邻居们发过火。小时候,家里养的小公鸡,母鸡下的蛋几乎都给我吃了;而母亲每次在田里干完农活回来,喝起稀饭,就着自家腌的咸菜,好像享受“美味佳肴”似的。还有她“痛快淋漓”地吃着家里的“剩菜剩饭”时的那种满足,每每让我想起,既温馨又感动,母亲又“活着”站在我的面前。
    好喜欢母亲烧的菜。记得我刚毕业在离家有近百里的一个镇上做老师。当时每月有几十块钱的工资,收入算不错了,每天的午餐能吃上鱼或肉,那是一定的。可我还是喜欢吃母亲烧的菜,所以每隔一两周,我都会骑自行车赶回家,吃母亲烧的菜。夏天,我喜欢吃韭菜炒鸡蛋和清蒸茄子。那自家地里的韭菜和自家鸡子下的蛋,经自家母亲的那“尽心”一炒,一盘“原汁原味”的“韭菜炒鸡蛋”出炉了,那味道绝对的“原生态”。还有那带着米饭香的“清蒸茄子”,颜色黄澄澄的,再配上自家做的豆酱,让人胃口大开。冬天,我最爱吃的是母亲用自家腌的咸菜煮鱼和母亲腌的咸猪肝。咸菜煮鱼,实属平常,可母亲烧出来,味道就是不一样,那是一种地地道道的鲜美。有时冬天特冷的时候,我尤喜欢吃那个“鱼冻冻”,我想这个“鱼冻冻”的味道是现在孩子吃的任何一种“果冻”所无法与之媲美的。母亲腌的咸猪肝,不咸不淡。每年春节前一两月光景,腌好晾干,除夕时母亲都会“加工”好一盘,让我百吃不厌。以至于每年的冬天,每年的春节,在我回家的时候,都会吃到母亲特意为我准备的“咸猪肝”。
    好怀念童年,好怀念母亲的慈祥,好怀念母亲做的菜。可2002年春天,也就是春节过去大概一个月左右,母亲病了,平时饭量一向很好的她“吃不下饭”了,到医院检查,已是食道癌症的晚期了。考虑到母亲的年龄和当时的病情,医生主张不宜手术,而进行中西药结合的保守性治疗。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一向慈祥的母亲,一向随和的母亲,一向朴实的母亲,一向健康的母亲,就这样在我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下“病”了,也就是说,一生勤劳,以我为骄傲,对我疼爱有加的母亲就要离开我了。我再也见不到她“慈祥”的目光,看不到她在家门口“凝望”我回家的身影,吃不上她为我做的菜了。母亲啊,我生命中最亲的人,你让我如何拯救您,拿什么拯救您呀!
    这时姐姐打电话给我,她听别人说,在南京龙蟠中路的一家医院有王振国教授研制的治晚期肿瘤的中药效果不错。我听了似乎看到一线希望,但愿奇迹能发生,但愿母亲的病能有救。记得当时我就给母亲买了药。让人欣喜的是没有几天,母亲就能喝水了,十多天后,母亲能喝些流汁的东西,一个月左右母亲能喝稀饭了,两个多月后母亲能吃干饭了,还能吃点小菜什么的。我那时开心呀,母亲的病有希望了。可现实毕竟是残酷的,半年之后,母亲咳得不行,以致于咳出血。用的中药也逐渐失去作用。随着病情的迅速恶化,母亲越来越消瘦,直到最后的心血耗尽。记得母亲的病快速好转的那两三个月,我回去看母亲,母亲还是一如往日的慈祥,只是她心疼地看着我说:“儿呀,你们到南京也不容易,为我看病,花了不少钱吧?”我回答道:“没用多少钱,只要母亲的病好了,儿子就开心。”母亲感激地点了点头。母亲到了临终的前几天,她不让哥哥姐姐为她再挂水,此时,她心里也应该知道了自己的病情。因为以前我们都告诉她,她得的是一般毛病的病。在母亲去世的前一天晚上,我从南京赶回了老家。我看着母亲,母亲也看着我,她已经不能说话了,此时我分明看到了有泪水从母亲的眼眶处溢出。我的心都碎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母亲的眼泪,我的眼泪也夺眶而出。在我记忆里,母亲只有慈祥,只有温和,只有忙碌,就是没有眼泪。母亲的眼泪呀,儿子知道!你的眼泪里有对我们儿女的不舍,还有对我们明明知道她的病情还瞒着她为她花钱治病的惋惜,更有对我能在她生病的最后时刻,不惜花很多钱为她治病的感激。母亲临终时的眼泪,我今生难忘。母亲,您养育了我,给了我那么多的爱,给予我的东西很多;而我只是在您生病时尽了一个儿子本该有的孝道而已,您却感激不尽。这就是母亲,心中只记住儿女的好,唯独忘记自己的付出。
    愿母亲在九泉下安息!

    2、父亲的愿望
    相对于母亲的慈祥与温和,父亲则是一个严肃的人,一生总不苟言笑。小时候特别怕父亲。父亲在外上班,每当他回到家,我总是心生恐惧。尽管父亲也没打过我,也没骂过我,可他的沉默寡言,还有他举手投足间所散发出来的威严都似乎对我产生“震慑”。小时候总是和母亲待一起,母亲一生慈祥,尽管我小时候极顽皮,偶尔会做出一些“惹了别人家孩子”的事。母亲也会心平气和地向人家赔礼,向人家道歉,而决不会向父亲告状。就这样,我在对父亲的“敬畏”中走过了童年,走过了青年,直至走到中年。
    我和父亲的情感交流变得自然温暖起来应该是他晚年的这十几个年头。其实父亲也如母亲一样,心里是“慈祥”的,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罢了,母亲是透明在眼里,父亲则埋藏在心里。
    父亲于今年的1月5日去世,这一年他86岁。一直到临终前的前一天,他的意识都非常清楚,这是我最欣慰也最为之感动的。父亲在68岁时就检查出小脑萎缩。这十八年他实实在在的生命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生活习惯是他给儿子上的最好的课。这十多年他总是早早起床,然后步行到菜场买菜。早餐都是一如既往的牛奶与蛋糕。早晨和晚上每天坚持梳头三百下,每天都坚持去量血压。治疗心脑血管和高血压的药总是按时定量服用。在18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喜欢自己做午餐和晚餐。在近几年的体检中,他的小脑萎缩竟然痊愈了。父亲有时下午会和几个老朋友打几个小时麻将,他们都会感慨:“想赢老倪的钱真难!”可见父亲的思维敏捷。父亲能战胜小脑萎缩,让自己的思想一直健康着,这和他一生特别是晚年所养成的一丝不苟的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这里尤让我敬佩的还有他那执着的生命态度。前年的九月份,父亲中风昏迷,经医生救治,他一周就能吃东西,半个月自己就能拿勺子吃饭,一个月就可以坐轮椅出去呼吸新鲜空气,三个月就撑着下地走路,这一走就是几个月。他的生命意识里总是坚信自己还可以像以前那样利索自如地走路。这就是父亲,一个对生命如此执着坚强的父亲!可惜在去年四月份,他在自己开门时不小心又摔倒了,这一摔他从此就睡在床上再也没有起来过,直至临终。就是在他去世前几天他都没有放弃要到医院治疗的愿望,可此时他身体已极度衰弱,而且身体弯曲已无法穿上衣服。我们让医生到家里为他挂水,直到他无法挂水为止,我们无能为力地望着坚强的父亲最后离我们而去……
    父亲走了,可他晚年的点点滴滴却时常让我忆起,让我感动。晚年的他越发“慈祥”,不再是早年记忆中那样的“沉默寡言”,我每次打电话给他,他总是很开心。有时候我教学忙,没有及时打电话给他,他总会打电话给我,询问我的情况。我是既感动又愧疚,我就是再忙也不该不及时给父亲电话呀!前年的春节回老家看父亲,当时的父亲行走自如,身体状况也不错,脸上还是挂着晚年这么多年来那一如既往的微笑。在和父亲的谈话中,父亲突然很庄重地和我商讨起一件事来。父亲说过年后你就50了,今年的春节你就过一个生日吧。我当时也没有什么多考虑,我说算了,什么生日不生日的,反正过年哥哥姐姐的都要在一起,过生日还要订饭店,还要让哥哥姐姐、侄儿侄女也买这买那的。我不想让他们花这个没有多大意义的钱。爸爸听了,沉默了很久,也没说什么,但我能感觉到他的落寞。以后我听大姐说,爸爸对她说,“小四子(我在家是老四,小幺),这大辈子也过来了,他奔波劳碌的,也蛮辛苦的。他总为家里人着想,这几十年过去了,一个生日也没过。我早就盘算好了,我这有两千块钱,就算我这个做父亲的给儿子过个生日,这是我的一个心愿。”当我知道父亲的这个心愿时,他老人家已生病中风了,再也不能像以前和我一起跑到姐姐家,走到哥哥家了,更不能到饭店了。他不能端坐在“上席”上和全家人一起“其乐融融”了。我突然想哭,一个五十岁的人了,可在父亲的眼里,我永远是个孩子。他好想以父亲的身份为我这个儿子过一个“漂亮”的生日呀!父亲呀,您要告诉我你的这个心愿多好,可儿子也没能领悟出你的这个心愿,我真的好悔。还有您在临终前还对姐姐哥哥说,“你们兄妹住在一起,穷一点不要紧,能相互照顾,可你们的弟弟一个人在南京,他的脾气也那么犟,我真放心不下呀……”谁说父亲无情,临终前还牵挂着我。父亲已离开我半年,可每每忆起这些事儿,我就会泪流满面。
    父亲,我们来世还是父子。我一定要满足您的心愿,让您为我这个儿子过一个生日。

    3、奶奶的弯背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在我脑海中走来走去的总有奶奶弯弯的背。
    奶奶的生命时空与我的生命时空相交只有14个年头,而能让我有清晰记忆的莫过于6、7个年头吧。可是奶奶在我脑海里定格的几组画面却真真切切地融入了我的生命。
    那是奶奶惬意地抽着烟的模样。悠悠地吮吸,慢慢地回味,满足而安详。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能抽上在商店买的包装烟,应该是“富有”了,当时农村的人们一般抽的是烟草,自己包装成卷或装进烟嘴里来抽。所以每每看奶奶吸烟,我总感觉到她在吸满足。她是享受一生劳碌闲暇时的那份心灵的慰藉;她是享受儿子对她的那份孝心。奶奶一天要抽一包烟,爸爸雷打不动地每月要给她买三条烟的;她是享受着儿孙满堂的“大幸福”。爸爸养育了4个儿女,而两个姑母分别养育8个儿女。而这些儿女,有的已成家立业,有的也在健康快乐地长大。还有在奶奶的那个年头,她硬是供出一个读书人来,使爸爸在解放初就有了工作,这对于她来说,是不可能不骄傲与不幸福的。所以点上一根烟,奶奶开始了她幸福的人生旅程。
    第二组画面则是奶奶那永亘不变的乐观,这乐观是从心底油然而发写在脸上的那种微笑。这种微笑从我认识奶奶直到奶奶去世的整个过程中从来就没有消失过。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奶奶临终时,当她的儿孙都守候在她身边时,她也是带着安详的微笑而去的。奶奶一生的微笑,奶奶给我小时候讲故事的那种开心,当我空暇之余忆起往昔,这会成为我记忆中最宝贵的部分而永久珍藏。
    最后的一组画面是奶奶晚年越发弯曲的后背。在我有记忆时就觉得奶奶的背是微弯着的,只是随着岁月的老去,晚年奶奶的后背变得越发弯曲了。不过弯曲的只是奶奶的背,而她的知足,她的乐观是从未弯曲过的;而从未弯曲过的还有她的勤劳。奶奶的晚年也不辍劳作。自家地里种的蔬菜瓜果,奶奶总是时时伺候着,浇水施肥,所以咱家地长的东西似乎总是比别人家的更丰收。奶奶还烧火做饭,养鸡喂猪……所以不时有奶奶弯着背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走来走去,那是奶奶总是在忙这忙那。
    奶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却留给我以极强烈的生命回忆。还有乡里乡亲一提到奶奶,都带有一种特有的敬意。以后我才知道,原来奶奶在27岁时,爷爷就去世了。奶奶硬是靠自己孤身一人把三个儿女拉扯大。她年轻时插秧耕地,灌溉收割,无所不能。在那个年代一个完整的大家庭能把几个孩子带大成人都难。而奶奶就是依靠自己,养活了儿女,还拼了命地也要供年幼的父亲读书。别人做不到的,她做到了。我明白了,原来乡亲们是对一个不屈服于命运,一个坚强而伟大的女性表示他们的敬重。
    是啊,岁月在渐渐流逝,而奶奶那弯曲的背却永远不老。它不只有知足,不只有乐观,不只有勤劳,更有一个永远不会弯曲的坚强的灵魂。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
      您可能也喜欢.......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