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闭对联
  • 对联
  • 关闭对联
  • 对联
  • 首页 > 拜祭亲人 > 正文

    清明对亲人的思念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这几天,一改阴冷天气,给清明扫墓的人们带来了方便。从2号开始,连续四日来,我每天给亲人长辈扫墓,每每会回忆起亲人们对我的疼爱和教诲,才有我不断的成长、发展以及性格的形成,倍感怀念!
    第一天,去给大前年离开我们的母亲扫墓,姐妹们都到,93高龄的父亲也在前几天从深圳赶回来。本来是我要去接,由于碰到我的课多,而且新课,就二姐去接。这一次父亲深圳来回都是堂哥开车接送的,父亲不用坐大巴,且比较舒服免了不少舟车劳顿。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是第三年,姐姐们在墓前祭祷时依然是泪眼婆娑!我和三姐去得较早,把那墓地洗擦得干净亮堂,换上了新的红绸带,献上鲜花。善良的母亲一定在天堂里愉快地关注着我们!
    每年,我还到角美给外公外婆扫墓。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的墓地不在一起。过去是母亲去,我们都在外求学,回家乡工作后,一般是大姐和我陪母亲,如果没有时间冲突,父亲也会陪去,然后和舅舅们、四姨以及后辈们一起去扫墓。后来母亲身体不好,就我和大姐代替了!今年去给两老扫墓的又少了几个,四姨上个月刚刚逝世,小舅舅身体不好已经好几年没有上墓地了,大姐今年因为感冒加上腿脚不灵便也没有去。我们家也就只有我去祭祷外公外婆,给他们献花。
    小时候和外公外婆亲,我和大姐都在角美生活过几年,直到读小学我才离开,而大姐还在外婆身边读到小学三四年级才离开到母亲身边继续读书。当然每到假期我们包括别的姐妹,还有表姐妹表兄弟都会聚到外婆那里。在那里极尽童年的嬉戏和欢乐。当年,我们家孩子多,经济也比较困难,母亲工作忙,父亲为生计到处奔波;所以孩子到处扔养。外婆自己一个人在角美镇边乡下,外公也在镇外工作,每星期才回家一次;舅舅们都在省外,甚至大学毕业后在边疆工作;(70年代末恢复高考后,读研究生毕业才回来)有我们几个小孩在外婆身边,也显得热闹点。每当想起童年的生活,就特别怀念外婆外公。外婆是大家闺秀,早年在鼓浪屿教会学校读到初中,对我们要求都很严格。记得我有一次没有说就和人跑到镇上玩,回来时被打得在大埕里滚,更容不得说假话和欺骗。当年都比较穷,孩子拿家里小钱的事也会时有发生,外婆有一次故意把钱丢在家里的地板,我扫地的时候捡了交她。后来长大后是母亲告诉我的,外婆是要看看我是不是会不诚实。小时候我身体不好,可能是父母忙,保姆不懂给我乱吃的缘故,有大肚圭的毛病,外婆多次背着我去求医,把病治好。同时,也让我们学着种菜养猪,捡树叶砍柴草看果树。在外婆那,在那文化荒漠的年代,还有不少舅舅们留下的书籍可读。外婆很能持家,尽管是个有钱人家的小姐,但嫁到外公这后,就得管理田地,听长辈说过,当年她都敢自己一个人到土匪横行的地方收租,当然是白天去。解放后,她年纪大了,在我懂事时,已经没有怎么参加生产队劳动,但通过勤俭持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养猪种菜捡稻谷腌菜做豆酱等等,让我们生活得有滋有味。总之,在外婆的言传身教下,我们都比较顺利地成长着,也算是个对社会有所用的人。外婆她曾经很自豪地说过她培养了四个大学生,三个舅舅都是,还有大姐(大姐少小舅几岁罢了),当时我还小,如果加上我就有五个了。外公解放前高中毕业,是个高级职员,解放后成国家干部,财会人员。在我们晚辈看来外公很严肃,说一不二,在家里有很高的威严。但是,对我们晚辈很关心。记得那时候在角美,我每个月都有几毛到一块零花钱。(那年代一般人工资就30多元,外公工资高点50来块吧)外公每星期回家都会带来好吃的,我最喜欢吃螃蟹了,外公只吃螃蟹的壳里的膏,小孩可以分到螃蟹的大腿吃。到我中学后,已经可以和外公下象棋了,他还送我一副瓷做的象棋,直到现在还放在我的书柜里,是个很好的纪念。记得大姐当年去下乡,还有到建设兵团工作,他都很操心,亲自安排。还记得小时候我生病时,他60、70岁了还骑着自行车带我去看医生。外公外婆对我们的关怀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里,也是我们的一笔财富。很遗憾的是,外婆在大姐刚大学毕业工作的时候,就因为胰腺癌70来岁就逝世,我们都没能报答和感恩!当然,外婆从没有想过要得到什么回报的,只要我们成人,她就感到欣慰!外公退休后在角美家乡颐养天年,活到了80多岁,小舅妈和他一起生活,直到外公逝世后才到小舅工作的厦门生活,小舅只能每星期回家和家人团聚,早些时候小舅还在省外工作和学习。在我大学毕业工作的第一次拿到工资时,我就买了外公喜欢的螃蟹和海蛎,直奔角美,让外公和小舅一家尝鲜。也算是自己的一点孝心,直到现在小舅还常常提起,其实我自己倒都忘了,真令我不好意思!还有每当外公生日,从我还在中学读书时就是由我带着母亲买的生日食物送到外公那里。在那里可以和外公聊聊天,下下棋,有时间的话还住一晚上。
    今年扫墓前得知外婆所在的墓地得迁出,因为那地方现在是部队的油库。墓地新址得自己解决,部队补贴600元。部队征用这块地方做油库已经很长时间了,原来没有把外婆他们村的那山头划归油库,是后来不断扩大,把大半座山都划进去,并盖了围墙。这样几百座墓地也就在油库里。每年的清明扫墓给军地双方都带来了不少麻烦。一是得规定时间,二是得有部队战士陪同,三是严禁烟火和通讯。由于是国防建设需要,老百姓只能支持。小舅妈在乡下生活比较长,只好她交代并请人帮忙迁墓。一大早我带着两蓝花先赶到部队油库门外等大家,大概10点多人一到齐,我们就办了手续进入油库墓地。按照风俗和程序,开棺取外祖母遗骨,打开后看到衣服还没有腐烂,我觉得大概是化纤的衣服吧。请来的人一个一个的把遗骨捡出来放进专门的瓮里。那人捡到臂骨和腿骨时,说外祖母身材很纤细高个。确实是这样,外祖母应该有165左右。收集好了后,盖子盖好,一起和墓碑都迁移到新地方,也就是迁到外公墓地的边上。当年外婆那墓地被圈进部队油库以后,就不再可以有新墓。很快地在新找的地方重新把墓穴和墓碑安置好,然后大家就祭祷外公和外婆,我分别给他们献上鲜花。晚辈的我们祈祷天国的外公外婆幸福,安好!
    这次迁墓,也看到了令人心酸的事!有不少墓主的后人,不得不放弃迁墓。正如现在有一种说法,很多人已经死不起了!不少人就是最后一次扫墓缅怀先人,然后就和部队签下放弃墓地并不再到这里扫墓。在油库门口,部队领导还是一再做工作,要求墓主家属想办法迁墓,毕竟还有10天时间。可是,不少人反映,现在一个墓地、公墓都得上万,对他们来说,特别是一般居民,实在是花不起。尽管部队有补贴,就600元,那只是迁墓费用罢了,而且还不够。当然国防建设得支持,只好随部队处理了,想来实在心酸!在那里还听到有几个人说,现在火葬场不少人在其逝世亲人火化后,骨灰都没有拿就走人,因为没钱买墓地。殡葬承载着人们对生命的高度尊重和追思;适度的葬礼,也是生者告别逝者,净化灵魂的机会,也是给予逝者以尊严的仪式。可是就因为如此背离人性和因为垄断,因为穷,那么多的人就得眼睁睁地放弃对亲人的最后安置。我们都知道民政部门的说词,“我们的墓地属于人民,一定要体现社会主义公益性质,所以不能市场化经营,一定要由我们的政府和民政主管部门管理”,公民的生老病死是社会的公共福利和公共行政应该的服务,那么相对于美国这样发达和环境优美的国家,无论是亲身或是影视节目中大家都一定见过美国的墓地环境优美,草坪碧绿,墓地庄严平整宽阔,亲人朋友手捧鲜花,怀念逝者,这样的墓地平均1000美元,并且永久期限,再无其它收费,因为逝者已经去了天堂和上帝同在,怎么能再设置期限,让逝者不安呢?相较而言国人是多么的可怜,有识之士提出如果公墓行业缺少资金需要市场化经营,也未尝不可,那就要放开准入门槛,让社会人士公平竞争,破除垄断,形成质优价廉的服务,让百姓享受这人生最后的服务。可我们的民政部门又有意见,不让别人经营,只让他们自己来经营,民政主管部门同时又是公墓的经营者,这样的政企合一只能导致垄断,而垄断必然损害百姓的利益。对我有利的标准我就用,对我不利的标准我就不用,这样的流氓逻辑就是公墓暴利和百姓死不起的原因。
    6日,堂弟、二姐、父亲和我分别赶到厦门郊区,集中到堂哥家,然后加上堂哥们一起去给奶奶扫墓。奶奶的墓地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做了重修,修得壮丽堂皇。那是叔叔从海外回来主持修建的,父亲具体协助,堂哥们帮忙。尽管那时我在外地读书,但墓碑的碑文文字是我请我的一位书法好的同学书写的。二姐也多有陪父亲去干活。二姐小时候曾经在奶奶身边呆过一阵子,对小时候厦门的郊区也有点印象。奶奶后来是一直和父亲一起生活在漳州的。人生总有遗憾,去年8月90高龄的叔叔已经离我们而去陪自己的妈妈了,再也不能来扫墓了。去年清明他还想着来大陆扫墓,因为病体而不能成行。小叔在早几年前就因病逝世,要不他们三兄弟都是一起来给母亲扫墓的。过去到奶奶墓地扫墓的还有堂姐,早些时候我们都是先到堂姐那集中的,但是,也在几年前堂姐也年高病逝了。堂姐和小叔同龄,大伯在爷爷去世后没几年也染病而逝,因此堂姐和小叔是在二伯、叔叔和父亲的拉扯下长大的。堂姐长大后,出落得很漂亮,上世纪50年代,伯母就把她从厦门市里嫁到郊区,开始过起农家的生活,就这事她还一直和伯母怄气。不过也难说是祸是福,堂姐夫是个很朴实很好的人,而且苦出身,是个农村干部,啥事都依着堂姐。同时,当年农村的生活更容易解决温饱问题。堂姐一直和叔叔们亲,记得父亲当年为生活走南闯北时,也常到堂姐那,每一次堂姐都会给父亲带走不少土特产,比如花生、好的大米糯米、地瓜、地瓜干、地瓜丝、自产的蜂蜜、自酿的粮食酒。在那里,因为父亲好酒,每次吃饭都会请他喝几杯。我还记得在那里吃过堂姐自己做的很好吃的豆花。前几年堂姐去世时我和二姐也去送了最后一程。在奶奶的墓地,我们清理了杂草,描红了碑文,我献上了两束鲜花,一起祭奠奶奶的在天之灵。
    奶奶的墓地每年在亲人的护理下,很好很清楚,视野宽阔,山脚近处有新旧两条铁路延伸而过,列车的飞驰,犹如红蓝绿色的彩带飘然而过。然而,爷爷的墓地却不知所终。爷爷原来在厦门中山路边上的另一街开店兼小工场和住家。前几年,堂哥带我父亲和叔叔去看过他们小时候住的地方,仍然还在,没有多少变化,厦门旧街道保护原样,修旧如旧。爷爷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就因为了一大家子而操劳过度得疾逝世了,除了大伯,父亲他们几个兄弟还未成年。当时家境不错,葬礼周全,也算哀荣,墓地就建在厦门梧村。上世纪50年代末,厦门建火车站选址就在梧村。或许当时资信的不发达,加上家人各在外地,父亲在龙海,且在我都还没出生时就因为被打成小右派而开除了公职,没干过体力活的他到处打短工;叔叔当时在海外谋生当教员;小叔厦门一中初中毕业参军转业后在漳州工作;二伯已经因意外死亡了;所以没有去迁葬爷爷的遗骨。因此啥时候被毁掉的也不清楚,那年代也没有现在人性化,公共部门没有尽力寻找告知,这样我们也就不能祭奠他老人家了。说实在的,爷爷和奶奶我都不认识。当然他们间接给了我们生命,血缘关系源远流长。叔叔前几年以近90的高龄在我的帮助下编撰了家族史,也让我对自己的家族有了更多更实在的了解。家族文化的概念和血脉亲情的关系,是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繁衍的必然。清明节正是联系家人亲情的一个载体。中国没有西方人的感恩节,但是我们有对祖先的感谢,因为祖先是我们精神血脉的所在。这依然是我们需要重视的。现在兴起的网络祭奠和怀念也是一种新的方式,可以联系在不同地方的亲人一起感恩祖先、畅想美好未来。
    显然,重要的是如何让我们活着的人在追思过去的记忆时,焕发出新的活力。清明节给人生命力,这个力量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祖先,春天到来的时候,也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这个时候也能从祖先处获得生命力,更好地传承给后人。如今,后人通过祭祀、扫墓、祷告、网上怀念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唤起对故人的追思和敬仰,寄托自己的亲情,联络和团结族人,把家族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这些活动能够让人对历史文化产生一定的思考认识,更能让民族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
      您可能也喜欢.......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