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闭对联
  • 对联
  • 关闭对联
  • 对联
  • 首页 > 清明思亲 > 正文

    清明的怀念—-回忆父母

    清明时节又去公墓祭拜父母、外父、姐夫,望着亲人的遗像,往事就像潮水一般涌上心头,久久不能忘怀。在此,把三年前写下的文章重新回味一遍,以作为对亲人深深的怀念吧。

    父亲的人生绚丽多彩

    清明的怀念—-回忆父母

    父亲一生都在忙碌中度过,与我们交流的时间不多,因此我在父亲身边生活了40多年,但对他所知甚少。1992年我从企业调到机关工作,无论是曾和父亲共事的领导与干部,还是曾与父亲交往的工商界前辈,在我面前谈到父亲,那种自然流露的敬佩之情,那种发自肺腑的高度评价,常使我的心灵受到震憾。我才意识到,父亲在人们心目中德高望重!于是,追寻父亲的足迹便成为我的渴望。翻阅了大量资料,拜访了很多前辈,父亲绚丽多彩的人生逐渐展现在我眼前。
    父亲的故事太多,其中令我最难忘的是他敢闯敢拼、与人为善、尽心报国三个美德。
    抱负高远 敢闯敢拼
    父亲自小抱负高远,精明能干。他13岁离开福建永定上洋老家独自前往广东求学,17岁从广州统计学校毕业后随同乡易仰文、邹镜湖来到广西南宁创业。他先在兴宁路民兴百货商店打工,由于显露经商才干,几年间由杂务、店员、业务主任升至经理助理。20出头,父亲就与同乡合股开办肥皂厂,又自己经营大生百货商行,很快在南宁商界崭露头角。30岁,他被推选为南宁商会常务理事、南宁百货业公会理事长,还担任黄花岗纪念中学董事长。解放前夕,他串联广西各地商会代表,到梧州向广西政府交涉,迫使当局取消加征税赋。受以盐商身份作掩护的中共地下党员阮洪川影响,在解放军进城前参与护城行动,解放军进城后他组织商会成员四处筹集10万公斤粮食、柴火支援军队。35岁,他担任南宁市工商联(总商会)筹委会主任(此后连任7届工商联主委至1987年),动员全市工商界捐资30亿元(旧币),购买战斗机抗美援朝。1951年他作为广西第一人在北京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此后在广西积极发展会员,是广西和南宁市工商联(总商会)、民建会的重要创始人及负责人。40岁,父亲开始在人大、政府、政协担任领导职务30多年,还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及民建中央执委、广西人大及政协常委等等。父亲的青年时代充满传奇色彩,我们作后代的已难以复制他的人生,但是他抱负高远,敢闯敢拼的意志与精神,已成为推动我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力量,成为我鼓励鞭策后代的榜样。
    与人为善 和谐共处
    “和味甘草”是一些工商界前辈对父亲的昵称,说是什么样的人他都合得来。他虽身居领导职位却总是和蔼谦让,平易近人,对上对下都相敬如宾。一个姓王的同乡说:“六十年代困难时期,我为生活所迫在街边摆卖红薯,有些熟人看不起我,经过摊前故作不认识。当时培元已当了副市长,一见我就主动过来问我生意如何,有什么困难。我很感动,一辈子也忘不了。”与他共事的干部说:“陈主委布置工作从不以领导自居,总是先倾听别人意见再说话。有时部下工作欠缺,他不会责备,而婉转地说如果这样做是不是更好,使人口服心服。”他关心下属,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夏坤林在“文革”中三次被打成历史反革命,每次都是父亲多次奔走,要求有关部门查清事实,终于使夏坤林获得三次平反。父亲在政府任职时,我们家里常有人上门求助,找工作的、落实政策的、要求调动的、申请困难补助的都有。久而久之我和弟妹有些不耐烦,认为影响我们一家生活。父亲总是对我们说:“人家有难处,要多多体谅,热情待人。”因此他始终笑容可掬地接待每一个人,无论是工厂的机修工、商店的售货员、摆摊的小贩,还是大学老师、机关干部,全都来者不拒,细心笔录,耐心解答,帮助很多市民渡过难关。现在不少得过父亲帮助的人在我面前还念念不忘感激之情。不过我印象深刻的是,小时候每逢与父亲上街,一路上与他打招呼的人总是不断,同事朋友、三姑六婆都爱跟他聊上几句,可见他人缘了不得。所以,每逢节假日,来串门的亲戚同乡、工商界朋友很多,一片乐融融。
    无畏挫折 尽心报国
    建国初期,百业雕零,工厂商店都关门停业。人民政府呼吁工商业尽快恢复营业,发展经济。父亲马上响应,集股开设规模更大的建兴百货商店,次年又增开中南百货店,在全市工商界产生很大影响,全市开市营业的工商企业很快发展到3千多家。1955年父亲在北京怀仁堂听取毛主席关于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指示,回来后他带头将倾注全部心血的建兴百货店申请公私合营,并以身说法宣传动员全市工商界拥护国家政策。1956年1月23日,父亲率领6千多名工商界人士敲锣打鼓到省市党委政府,报告全市私营工商业基本实现公私合营。文革中我家两次被抄,损失惨重,父亲还被停止工作。他尽管受到屈辱和打击,可是没有一蹶不振。文革后,他领导两会(民建、工商联)创办全市第一家民办学校培养5000名会计、创办全市第一家机关办贸易公司安排待业青年就业并交税130万元,组织经济咨询队伍为100多家市内外企业解决难题。1983年他再次当选副市长、1985年当选市人大副主任,都主管财贸经济工作,这期间他自愿担任个体协会名誉会长,为老板们服务。那时个体私营经济起步不久,普遍受到歧视,阻力很大,父亲经常向各部门协调解决老板们的问题,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他兢兢业业工作到1996年才退休。
    父亲在世时一直忙公事,很少顾家,因而我和他的知心交流极少。如今他离去已10年,这10年我对他了解却是最多最深,不过遗憾的是所知几乎来自于白纸黑字以及众人口述。因此,每次给父亲的遗像供香,我时不时心生悔意,后悔他在世时没有好好与他促膝长谈至少一次,后悔没有机会亲自听他诉说传奇的一生,这都是留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啊。

    http://jibai.zupulu.com 2008年3月3日

    母亲为家庭操劳一辈子

    清明的怀念—-回忆父母

    忘不了一年前的初冬夜晚。当我匆匆赶回康乐路老家,母亲已合上双眼。大哥告诉我们,母亲临终前流下了长串的眼泪,那里面分明饱含着几多不舍,几多留恋,几多期望,几多牵挂……我听
    了悲痛万分,心里清楚那是母亲放不下的点点滴滴的母爱啊。
    母亲的一生不像父亲那样的波澜壮阔,而是平静如水。操持家务就是她全部的生活,她把毕生精力默默地奉献给了我们这个4代30多人的大家庭,使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得健康、快乐、美满、和谐。她象涓涓溪水,一点一滴滋养着我们。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在南宁经商的父亲到广州与从闽西家乡前来赴婚的母亲喜结良缘,从此她每天都在为琐碎的家务事忙前忙后。到了五十年代,我们八个兄弟姐妹都来到了这个家庭,单靠父亲一人的工资生活显得拮据。于是,母亲柔弱的肩膀又增加一副重担——挣钱养家。说起来很多人不敢相信,那时候父亲已是南宁市副市长了,母亲不得不去挑泥方挣钱,换来一天一块两毛八的薪酬。有人知道后惊讶地说:“市长夫人也来担泥土,太阳从西边出来吧?”她也到过罐头厂削菠萝,削一百只也不过得两块钱;再后来又到食品厂当了几年包装工……那时候母亲既要照顾一家十几口人的生活,又要上班工作,其劳累程度可想而之。有人劝她:“王大姐,陈市长帮助那么多人申请办理困难补助,你家实际困难也可以申请啊。”母亲说:“当领导的哪能为自己叫苦?自己想办法解决吧。”六十年代初期,食品厂因故解散,工人都重新安排工作,而母亲为了全力照顾家人,放弃了安排,重归家庭妇女的角色。这个决定当时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失去工作就意味着今后将失去一切福利待遇。母亲为了我们这个家牺牲多大啊,以至于她年老得病后都得自己掏钱医治,想起这些我们都觉得太对不起她老人家。
    母亲心灵手巧,纳补裁缝样样上手,尤其编织手艺娴熟精练,什么样的毛线服饰看一眼就能织出来。对开毛衣、套头毛衣、毛背心、围巾手套、帽子袜子等各种款式,波浪、菊花、橄榄、蜂窝等艳丽花色,都能从她手指上的几根竹针穿梭出来。不但家人的穿戴给配齐了,许多人也慕名而来。母亲顺势而为,对外承接加工,既发挥一技之长,又可补贴家用。那时家里经常是孩子们在绕毛线团,母亲在飞指舞针,成了名副其实的织工坊。市妇联还专门为母亲拍了一组照片,作为女能手宣传,我们都为她感到骄傲。现在我穿的毛衣裤,还在绵延着母亲的温暖,使我永远感觉到千丝万缕的母爱。
    母亲的厨艺也顶呱呱。她烧的菜干扣肉、粉蒸肉、豉汁焖鸡等福建菜美味可口,我叔公每次到家吃饭都点名吃母亲做的粉蒸肉。母亲尤其擅长做小吃,闽西的鸡肠面、芋卵粄、艾粄,广东的肠粉、炸角,南宁的粉虫、粽子、蕉叶糍,隔三差五地轮番上台,馋得我们垂涎三尺,高兴得象过节一样。母亲每次都叫我们挨家挨户送给左邻右舍品尝。渐渐地,邻居们也送来了上海的包子,广东的马蹄糕,安徽的糕点……街坊们亲如一家,浓浓的真情至今使我难忘。
    母亲待人厚道热心。邻居胡嫂一家生活困难,月尾都要上门来借油米和钱,母亲二话不说,每次都爽快地救济。她知道兴宁路一对华侨夫妇无人照顾小孩,自告奋勇当起了保姆,这个叫“童童”的小男孩在我们家无忧无虑地生活了很长时间。我插队时村里的农民出城卖菜,中午都喜欢到我家歇脚,母亲总是热情招呼他们洗漱吃饭,农民朋友都学我一同叫她“妈妈”。那时,市郊沙井乡那莲村的人都知道我有个古道心肠的母亲。
    父亲工作很忙,根本顾不上家。母亲虽有唠叨,但却默默地支持他的工作。有人上门求助,都是母亲端茶送水,迎来送往;父亲出差,都是母亲打点行李,亲自送行。记得1962年父亲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来信说北京很冷。母亲马上想方设法买回了蚕茧,动员全家用手撕成丝片,日夜赶出一件丝棉大衣寄去北京。母亲最骄傲的就是1956年3月作为积极支持公私合营的工商界家属,赴京参加了全国工商业者家属和女工商业者代表会议,当时她在北海公园照的相片一直保留着。文革时期,因为父亲,母亲受尽了街道居委会一些人的污辱,可她对父亲没有丝毫怨言。母亲为人低调,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父亲的职务在她眼里不过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她完全没有一点沾光炫耀的念头。这么多年,我从未见她坐过父亲的专用小车,从未见她随父亲去参加一次宴席、晚会,尽管那时很多场合需要或允许携带配偶。区市部门几次给父亲分配新住所,可母亲都不动心,使得我们家一直居住在街道小巷的普通百姓当中。
    到了晚年,白发苍苍的母亲心血管病十分严重,瘦弱单薄的身体迫使她再也忙不起来了。这时,她唯一能忙碌的就是牵挂。天气冷了,她会打电话告诉我们添衣服;出远门,她会嘱咐我们注意安全;每每有好吃的东西,她会招呼我们回家品尝,还硬塞我们多拿点回去;出差回来,前脚刚踏进门,母亲询问的电话就来了,问是否平安到家?如果听说哪个工作生活不顺心或身体有什么不适,她就整夜转辗难眠,然后一次又一次地打电话安慰,还吩咐我们大家要互相关心、彼此照应,甚至于抽取自己有限的医药费给予帮助。虽然我们都几十岁了,可在母亲眼里都还是不懂事的小孩子,都要她宠着,惯着。我多次劝她,说儿女长大了,自己的事会处理,别操那份心了。母亲说:“我做不到,我就是放心不下。”是啊,母爱是一种真情流露,哪能人为分割呢?她处处为儿女着想,连孙辈、曾孙辈都一一挂在心中,唯独没有她自己。她几次在我们面前说:“我这个病最好一倒下就走人,不要留下个半身瘫痪,拖累家人。”我听了总是感到很心酸,责怪她胡思乱想。现在母亲果然不声不息地去了,虽然她没有给我们生活上带来什么负担,可是我们却少了那份溫馨的牵肠挂肚,少了那份时时回响耳边的亲切问候。过去有时觉得母亲啰嗦,可是现在没有了她的唠叨,我又感到巨大的失落。
    每到夜深人静,我常常憧憬着电话又响了,话筒传来母亲的声音,问我最近工作忙不忙?问妻子还去晨练吗?问女儿在外地读书过得可好?我说,妈,您放心吧,我们大家过得都好。您给了我们最无私的爱,这种爱的回忆成为了我终生的财富,它所包涵的勤劳,善良,博爱,宽容,乐观……将陪伴我度过日日夜夜。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
      您可能也喜欢.......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