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闭对联
  • 对联
  • 关闭对联
  • 对联
  • 首页 > 拜祭亲人 > 正文

    清明节,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又是一年清明时,孩子在问马航飞机上的人去哪儿了,为什么要过清明节,爸爸妈妈会死吗,他也会死吗?死亡,从来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更何况是与孩子谈论死亡。

      面对孩子,我们是否该开启死亡教育?面对孩子,成人又该如何讲述生与死?面对孩子,我们应如何抚慰备受煎熬的幼小心灵?面对孩子,我们能传递怎样的生死思考?

      在中国人的传统中,死亡是一个被忌讳的话题,人们谈论死亡就像谈论魔咒,生怕触及这个魔咒的开关而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意外。于是,在我们的教育传统中,缺失了死亡教育这个主题,成人也不懂得如何面对突然失去父母的孩子。

      死亡本质上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死亡的探究一直伴随着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儿童对于死亡的思考其实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了,他们或许经历了亲人的离世,或许经历了小宠物的死亡,2~3岁左右的孩子就会提出一些关于死亡的问题,比如“妈妈,你什么时候会死”、“我不想妈妈死”、“人死了会去哪里”。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来说,他们对死亡的理解是不同的。心理学研究表明:3~5岁的孩子通常不能够明白“活着”和“生命消亡”有什么不同,他们认为死后的人是在另外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他们也相信这个人还会回到自己的身边;5~9岁的孩子能够明白死亡是什么,他们知道人死后就不会回来了;9岁以上的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也会死,死亡是谁也避免不了的。

      5岁前的孩子会认为自己的爸爸(妈妈)总有一天还会回来,陪伴自己。而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来说,他们已经明白自己永远失去了爸爸(妈妈)。当成人在帮助这些孩子的时候,需要遵循的原则是:

      第一,把父(母)离世的真相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已经去到另一个世界,他们不会再回来了。”告诉孩子真相,起码可以获得孩子的信任。一些成人对孩子隐瞒父母去世的真相,让孩子在遥遥无期中等待父母的出现,这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当灾难发生之后,成人的异常情绪会让孩子感觉到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用编造的谎言来欺骗孩子,这样的谎言无论出于多么善良的愿望,对孩子来说都是被成人欺骗的。终有一天,当孩子发现自己被欺骗的时候,他们并不会因此而减少失去父母的悲痛,同时,欺骗孩子的成人也将失去孩子对他们的信任。

      第二,给孩子纪念离世父(母)的时间和空间。当孩子知道真相之后,成人要与孩子一起,通过一定的形式来纪念离世的父(母)。比如,用一个珍贵的木盒子,将父(母)的照片或少许遗物装入其中,由孩子来保存,每当孩子想念父母的时候,可以从木盒子里拿出父母的照片或者遗物。此时,成人要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来思念亲人。

      第三,帮助孩子建构积极的死亡观。告诉孩子,父母去到了一个美丽的世界,他们在那里生活得很好,让孩子记住父母活着时的样子。在美国电影《自闭历程》中,有一个死亡教育的情节:坦普来到马厩,发现心爱的小马倒地不起,她不理解死亡到底是什么,问卡洛克博士:“它去了哪里?”卡洛克博士立即利用这个机会,帮助坦普建构起积极的死亡观:“坦普,记住它活着时候的样子!”这个观念深深地植入了坦普的心灵。在参加卡洛克博士的葬礼时,她怀念博士的方式就是记住他活着时举着火箭筒的样子,这让坦普深感安慰。

      第四,如果是孩子父母中的一方突然离世,活着的一方可以在孩子面前表达自己的哀伤,但在表达的时候,一定不要吓着孩子。同时,活下来的一方还要注意帮助孩子度过这段心理危机,必要的时候需要求助外界力量的帮助,比如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幼儿园微时代,国内首家专注于幼儿园的微营销、微服务平台,申请入驻后即可免费建设3G微网站,提升园所形象,通过多项互动功能为家长提供微服务,促进园所招生、促进家园共育。
    搜索添加微信公众号:vsday8 或微信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
      您可能也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