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闭对联
  • 对联
  • 关闭对联
  • 对联
  • 首页 > 思念老人 > 正文

    理解文中词语与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一、阅读辅导
    1、文章中近义词、关联词的选用。

    2、联系语境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理解其浅表意思和深层含义。

    3、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

    4、领会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妙用,把握指代词所指代的内容。

    5、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能辨析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联系中心思想、时代背景、人物性格来品味其精妙之处。

    6、从虚词的作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去分析。

    7、要能抓住直接表达和含蓄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品味那些精练扼要而含义深切的警策性词语。

    二、考点例析

    那条河流

    我怀念那条河流。

    a.远远地看,它就像一根孤独的琴弦绷在原野上,任风雨和岁月弹拨。

    我是生长在它旁边的一双耳朵。当时我不得幸运,以为这音乐、这波涛的诉说、这不尽激情的灌注,都是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柳荫是理所当然的,洋槐洁白芳香的花絮是理所当然的,竹林里布谷鸟黄鹂的啼鸣是理所当然的,两岸湿润的炊烟和歌谣是理所当然的。当时幼稚的心里,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念头:这河流以及与它有关的一切,理所当然属于我们。

    我在河湾里学会了游泳。我把蝴蝶的姿势、青蛙的姿势展示给水中的鱼;我仰躺在水床上,看天,在天蓝和水蓝之间,我是漂浮的梦。我捉螃蟹,石缝里小小的反抗弄疼了我的手,而它并没有多余的恶,小小的身体上全是武器,一生都在战争的恐惧里度过,最大的成功仅仅是防止过分的伤害。在横渡河湾的时候,我遭遇过一条水蛇,小小的头昂着,更小的眼睛圆睁着打量陌生的天空,它也在不测的水里横渡它的命运。

    我在竹林里制作了第一管竹笛,摹仿北斗星的指法(它也是七个音孔),我在静夜里向身后的村庄和远方的岁月 吹奏。

    当时,我不觉得这一切都是奇迹,我觉得我内心的水域,有一多半来自这河流的灌溉。我那浮浅、单纯、蒙昧的心里,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我没有想过这河流会有断流的时候,我没有想过它似乎源远流长的水,是来自哪里?它的温柔碧波和浩然激流,是怎样一点一滴汇成?

    带着它的涛声和波光,我湿淋淋地走了。我走到哪里,就把它带到哪里,我是它站起来行走的一部分,我的记忆里流淌着它的乳汁。

    我仍然觉得它理所当然存在于那里,理所当然属于我,属于我们,而且永远。

    年前回家,我愕然了。我再也看不到那条河流。横卧在面前的,是它干涸的遗体,横七竖八的石头,无言诉说着沧桑;岸上的柳林、竹林、槐林、芦苇荡都已消失,荒滩上,有人在埋头挖坑淘金;三五个小孩,在放一只风筝,几双眼睛一齐向上,望着空荡荡的天空,和那只摇摇晃晃的风筝。

    我已找不到当游泳的地方那让我感到河水深度、照过我少年倒影、用蓝色的漩涡激起我最初诗意想象的地方,已被高大的垃圾覆盖。

    我多想,我多想找到死去的源头,去大哭一场,让泪水复活这条梦中的河流。

    这时候,才痛彻心肺地明白:天地间没有理所当然永远属于我们的事物。

    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地去珍惜——这才是惟一属于我们的理所当然。

    b我们不过也是游荡于河流中的另一种鱼。我们不愿成为干鱼,但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许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爱,枯竭了;我们内心的河床,不再是碧波倒影,而是注满了污水,堆满了垃圾。

    我该怎样打开内心的纯洁水源,复活那死去的河流?

    1.第3段有四个“理所当然”构成了排比句,强调了“我” 的心态。文中与此照应的句子还有“ ”、“ ”等。(取首尾词,中间可打省略号)

    2.结合语境,揣摩并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①我捉螃蟹,石缝里小小的反抗弄疼了我的手,而它并没有多余的恶,小小的身体上全是武器,一生都在战争的恐惧里度过,最大的成功仅仅是防止过分的伤害。两个“小小的”描写出 ,“战争的恐惧”、“过分的伤害”表现了 。

    ②我再也看不到那条河流,横卧在前面的,是它干涸的遗体,横七竖八的石头,无言诉说着沧桑。本句采用拟人的手法,“遗体”描写出 的惨景,“无言诉说”呈现出 的气氛,全句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3.结合全文,简析划线句a和b的深层含义。

    a句为什么河流比喻成“孤独的琴弦”?

    b句怎样理解“我们也是游荡于河流中的另一种鱼?”为什么说“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

    4.填空:

    ①统观全文作者用了对比的写法:写河流当初 ,现在 ,反差强烈;写“我”对河流的认识,当初以为“ ”,现在意识到要“ ”,变化巨大。

    ②结尾部分,“我内心的河床”指 ,作者希望“复活”的不仅是 ,而且是 。

    三、现代文综合阅读(18分)

    父亲的画面

    刘墉

    ①人生的旅途上,父亲只陪我度过最初的九年,但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却留下非常深刻的画面,清晰到即使在三十二年后的今天,父亲的音容仍仿佛在眼前。

    ②最早最早,甚至可能是两三岁的记忆中,父亲是我的溜滑梯,每天下班才进门,就伸直双腿,让我一遍又一遍地爬上膝头,再顺着他的腿溜到地下。母亲常怨父亲宠坏了我,没有一条西装裤不被磨得起毛。

    ③父亲的怀抱也是可爱的游乐场,尤其是寒冷的冬天,他常把我藏在他皮袄宽大的两襟之间,那里面有着银白的长毛,很软,也很温暖。

    ④父亲宠我,甚至有些溺爱。他总专程到衡阳路为我买纯丝的汗衫,说这样才不致伤到我幼嫩的肌肤。在我四五岁的时候,突然不再生产这种丝质的内衣。当父亲看着我初次穿上棉质的汗衫时,流露出一种心疼的目光,直问我扎不扎。当时我明明觉得非常舒服,却因为他的眼神,故意装作有些不对劲的样子。

    ⑤傍晚时,父亲更常把我抱上脚踏车前面架着的小藤椅,载我穿过黄昏的暮色和竹林,到萤桥附近的河边钓鱼。我们把电石灯挂在开满姜花的水滨,隔些时在附近用网一捞,就能捕得不少小虾,再用这些小虾当饵。

    ⑥我最爱看那月光下鱼儿挣扎出水的画面,闪闪如同白银打成的鱼儿,扭转着、拍打着,激起一片水花,仿佛银梭般飞射。

    ⑦当然父亲也是我枕边故事的述说者,只是我从来不曾听过完整的故事。一方面因为我总是很快地入梦,一方面由于他的故事都是从随手看过的武侠小说里摘出的片段。也正因此,在我的童年记忆中,“踏雪无痕”和“浪里白条”,比白雪公主的印象更深刻。

    ⑧真正的白雪公主,是从父亲买的《儿童乐园》里读到的,那时候还不易买到这种香港出版的图画书,但父亲总会千方百计地弄到。尤其是当我获得小学一年级演讲比赛冠军时,他高兴地从国外买回一大箱立体书,每次翻开都有许多小人和小动物站起来。我始终记得其中的画面,甚至那涂色的方法,也影响了我学生时期的绘画作品。

    ⑨父亲不擅画,但是很会写字,他常说些“指实掌虚”、“眼观鼻,鼻观心”之类的话,还买了成沓的描红簿子,把着我的小手,一笔一笔地描。直到他逝世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每当我练毛笔字,都觉得父亲的身影,站在我的身后……

    ⑩父亲爱票戏,常拿着胡琴,坐在廊下自拉自唱。他最先教我一段《苏三起解》,后来被母亲说:“什么男不男、女不女的,怎么教孩子尖声尖气学苏三?”于是改教了大花脸,那词我还记得清楚:“老虽老,孤的须发飘,上阵全凭马和刀……”

    11父亲有我时已经四十多岁,但是一直到他五十一岁过世,头上连一根白发都没有。他的照片至今仍挂在母亲的床头。八十二岁的老母,常仰着脸,盯着他的照片说:“怎么愈看愈不对劲儿!那么年轻,不像丈夫,倒像儿子了!”然后她便总是转过身来对我说:“要不是你爸爸早死,只怕你也成不了气候,不知被宠成了什么样子!”

    12是的,在我的记忆中,不曾听过父亲的半句斥责,也从未见过他不悦的表情。尤其记得有一次蚊子叮他,父亲明明发现了,却一直等到蚊子吸足了血,才打。

    13母亲说:“看到了还不打?哪儿有这样的人?”

    14“等它吸饱了,飞不动了,才打得到。”父亲笑着说,“打到了,它才不会再去叮我儿子!”

    15三十二年了,直到今天,每当我被蚊子叮到,总会想到我那慈祥的父亲,听到“啪”的一声,也清晰地看见他手臂有被打死的蚊子和殷红的血迹……

    1.请用小标题形式完成第②至⑩段所描述的父亲的几幅画面。(4分)

    快乐的溜滑梯

    月下钓鱼乐

    千方百计买图书

    教我唱京戏

    2.读第④段,从神态和动作两方面想像并描写出父亲看到“我”“有些不对劲的样子”时的反应。(2分)

    答:

    3.读第11段,体味画线句所蕴含的情感。(4分)

    答:

    4.试分析第15段在文章主题和结构两方面所起的作用。(4分)

    答:(1)主题方面:

    (2)结构方面:

    5.探究阅读:对比第②段和第⑩段,面对母亲的一“怨”一“说”,父亲的态度有何不同?对此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四、文言文阅读

    (一)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选出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邴原少孤   孤:失去父亲 B. 一则羡其不孤 羡:羡慕

    C.二则羡其得学  其:代词,自己 D.师恻然曰  恻然:悲伤或同情的样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短文写了两个人物,邴原和老师,请任选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你对他的看法。(3分)

    (二)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⑴从师读(      )  ⑵以袜实米(      )⑶负以致师(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3.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二、这4道题重点考查揣摩、品味关键词语、句子的深层含义以及从语言中感受作者的感情、态度的能力。第1题考查四个排比句要表达的情感。联系全文中心来看,答案为:当初享受大自然美景却不懂得珍惜;当时幼稚的心里,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理所当然属于我们;我仍然觉得……而且永远。 第2题考查联系内外语境即上下文与全文中心、时代背景,来揣摩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的能力.答案为:①小生命的脆弱在人类的伤害下处境的危险。②河水枯竭;生命死亡;悲凉、衰败;对人类破坏自然的愤慨。第3题考查联系全文的中心来品味句子的深层含义的能力。根据第3、4、5段内容推知,答案为:因为它哺育了众多的生灵,弹奏着生命的乐章,却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理解、珍惜和保护。 根据文章最后几段内容推知,答案为:因为我们与大自然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我们如果不懂得珍惜和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毁坏了大自然,也必将毁灭自己。 第4题考查句子的深刻寓意.①生机盎然;成了干涸的遗体;理所当然地属于我们;理所当然地去珍惜。②人的心灵;没有被污染、没有干涸的河流;人没有被污染的心灵

    三、1.(4分)温暖的游乐场、心疼的目光、枕边讲故事、教我写毛笔字。(每空1分)

    2.(2分)提示:从神态、动作两方面作具体描写,描写内容要能准确表现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内疚、歉意、自责等心理或感情,各1分。

    3.(4分)要点提示:表现母亲对父亲的怀念,对丈夫早逝的痛惜;侧面表现父亲对“我”的爱;表现母亲为儿子的成就而自豪,对当年父爱的理解。(只要答对其中的2点即可,每点2分)

    4.(4分) (1)主题方面:内容上凸现慈祥的父亲对“我”的那种无私的爱,也是“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点明主旨,深化中心。(2)结构方面:结构上首尾照应,深化父亲慈祥的形象,总结全文。

    5.(4分)第一次父亲坚持自己做法,第二次接受母亲意见及时改正。(1分)父亲不仅爱“我”,而且会爱,善爱;前者父亲给了“我”童年的欢悦、乐趣,保护了儿童的天性;后者接受母亲意见,有利于孩子性情的培养,重视从小熏陶儿子的男子汉气质。(3分,每点1分)

    (一)1 C 2 略 3 言之有理即可。如书塾中的老师的可贵之处是善于发现可塑人才,有慈爱心肠、怜悯心。 邴原:追求学习权利、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学习。

    (二)1.⑴跟从(跟) ⑵装满(装)  ⑶背(背着) 2你的心地是善良的,但这能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吗?(或“你的想法本来是好的,但这能作为学生拜师的礼物吗?”)

    3.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很穷,没有米煮饭”。)这件事反映了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
      您可能也喜欢.......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