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闭对联
  • 对联
  • 关闭对联
  • 对联
  • 首页 > 祭祀先祖 > 正文

    百岁老人程裕英的“长寿经”

    核心提示:家住东台市南沈灶镇东刘村二组的程裕英老太太,生于1911年(清朝宣统三年),今年已经有104岁,依然精神矍铄、身体健康。
      1月23日,东台市南沈灶镇老龄委主任韩俊伦等人,带着礼品来到东刘村二组,看望程裕英老人。记者也随同进行采访,“零距离”接触了这位老寿星,探寻发生在老人身上的故事。
    心态 “阎王爷不收欢喜鬼”
      冬日暖暖的阳光下,一幢普通的三间瓦房门前,有一位精神矍铄,身高1.6米左右,身穿手工缝制老式大袱褂,腰间围着一条围裙的老人,只见她手拿针线,连老花镜也没戴,正全神贯注缝制一个小小的布袋子。不了解内情的人一定不会想到,这位飞针走线的老人今年已经104岁,她就是程裕英。
      程裕英老人1910年9月12日出生,共生养了四男两女,为了把孩子们抚养成人,老人可没少吃苦。但她意志坚强,从不悲观气馁,始终保持愉悦乐观的心态,一天到晚都是乐呵呵的。有一句话她常挂在嘴边,那就是:“心思焦不完,焦了也白焦,不如说说笑笑,阎王爷不收欢喜鬼”。在为人处世上,老人坚持与人为善,左邻右舍谁家有了困难,她总是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在村里她的人缘关系极好。人常说“婆媳关系最难处”。可是这么多年来,程裕英老人却从没与媳妇吵过架、红过脸。在老伴周宝书94岁逝世后,老人由两个儿子轮流养,四个月一轮;前年二媳妇逝世后,就常住在三儿子家。她无论是生活在儿子家还是女婿家,都很舒适惬意,因为每个家庭都是和谐的大家庭。
      程裕英老人身体素质好,不管多劳累,老人很少生病,也没有腰痛腿痛的毛病。偶尔有个伤风感冒的也从不吃药、打针、挂水。79岁的二儿子周立云说:“我妈血压不高,感冒是千载难逢,平常基本是无病无痛。”偶尔有点拉肚子的症状,几片氟哌酸一吃就好,从不打针挂水。去年夏天的一天,她走在稻田边,突然身子一斜,摔了一跤。家人都担心她可能有哪里的骨头跌坏了,可是她爬起来后,揩揩身上的泥对儿子媳妇们说:“没事!死不了!”4年前秋季的一场感冒,可把家人吓坏了。那次老人感冒了两个星期还没见好,儿子和孙女都劝老人吃药打针,可老人就是不听,吓得两个儿子请来两个女儿一起做工作,后来还是没有看病,也奇迹般地好了。
      别看老人百岁了,可她还坚持自己洗自己的衣服,而且总是自己打井水洗,家人劝她用自来水,可她却说:“自来水要花钱,舍不得。” 她的二儿子周立云告诉我们,有时农忙,老人还帮助他们把衣服洗好。老人的眼睛特好,她身上穿的老式大袱褂子和裤子都是自己亲手缝制的。我们有点不信,周立云当场拿出针线穿好递给老人,老人没戴老花镜,丁是丁卯是卯地缝起来,我们一看,针脚细密匀称。二媳妇包中云告诉记者,2013年夏季的一个下雨天,她准备穿针补衣服,可穿了半大天也没穿上。一旁的程裕英老人对媳妇说:“你让我来碰碰!”老人没戴老花镜,就这么轻轻一碰就穿上了。这一切,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真让人难以置信。
      养生 “粗茶淡饭比什么都养人”
      谈起老人的饮食,做乡村医生的孙女周佩玲、二儿子周立云、三儿子周易扬、小女儿周易云都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和我们吃的一样,都是粗茶淡饭。老人有一怪,就是从不吃营养品,晚辈们孝敬她买的奶粉、牛奶、豆奶粉,她从来不吃,都给孩子们吃。老人喜欢吃点鸡肉和精肉,她的儿女们满足老人的喜好,每周一般吃两次肉。她的胃口也好,食量与正常人差不多,百岁后每天中午还能吃一碗饭,早晚能喝一碗多玉米糁粥。程裕英老人的睡眠也非常好,每天晚上7、8点钟睡觉,早上不管冬夏一般都是7点左右起床。春天白日时间长,天亮得早,有时家人都起床干活了她还在睡,一次还闹出了笑话:早上家人都起床了,老人还没起床,儿子周立云和媳妇生怕老人有什么不测,赶紧到房间去看她,叫醒她后,她还在打呵欠,好像还没睡够。
      不管冬夏,老人从没午休的习惯。冬天,老人从不赖床,家人起床她也早早起身,趁着灶膛里的火没熄,她要把传统的铜炉子着好烘脚。夏日洗澡,老人不习惯在浴缸洗,还是用过去的木桶洗澡,下午四点就洗好澡,并洗好衣服。晚上,程裕英老人一般也看会儿电视。其实她不识字,看的是个热闹,有时她看后向孩子们发出这样的疑问:电视里这么多人,怎么装得下的啊?逗得家人忍俊不禁。
      从外表上看,程裕英老人腰不弯背不驼,全无老态龙钟的样子,哪像百岁老人啊!周易扬告诉我们:老人的确与其他百岁老人不同, “别看她这么大年纪了,记忆力特别好。”她现在住在77岁的三儿子周易扬家,儿媳妇包中云的生日是在大忙时节,本人常常忙得忘记了,老人总是在前几天就提醒:“中云呀,你马上过生日了!”媳妇有时就故意问:“我是什么时候过生日?”老太太就说:“你是五月初九的生日。” 老太太对每个死去的先人的周年都记得清清楚楚,儿子媳妇忘了,她也总是及时提醒儿子们,要他们别忘了烧点纸纪念。这里的农家至今还有每周逢双日刮锅的习俗,刮去粘在铁锅上的烟灰,可以节省时间和炊草,家人有时忙起来常常忘记了,老人总是及时提醒:明天初几了,该刮锅了。老人到哪一个子女家,哪一家刮锅的时间就会准确无误。
      为人 “昧良心的钱再多也不能要”
      2013年11月底,一个老板找到老人三儿子周易扬,希望老人帮助做一个奶制品的广告,说喝了这种饮料怎么怎么好,好扩大产品在本地的销售,并答应给2000元报酬。儿子将老板的话告诉了老人,好认死理的老太太说:“我平时根本很少喝牛奶之类的饮料,就是喝也没喝过这一品牌的奶制品,这个事情我不弄。”老板再三说:我们请您老人家不是白请,是给钱的。一生倔脾气的老人说:“我一辈子不说假话,昧良心的钱再多也不能要!”老板只得悻悻而去。
      如今,老人的大儿子在上海已经去世,四儿子在许河镇入赘上门,其余二男二女都在本村,这里的儿女们都把老人当成寿星来伺候,家家都设有老人睡的床。老人的卧室和现在年轻人的卧室一样,睡的床,垫的褥,盖的被,通风的窗,坐的桌椅都十分“时髦”。她高兴到谁家,谁家就把她作为贵宾来招待。想吃什么菜家人就及时买,大人小孩们从不惹老人生气,都逗老人开心。孙辈们对老人也很孝敬,无论是在上海工作的,还是在外打工的,逢年过节回来都带上礼品。
      太阳渐渐升高,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告别程裕英老人时,我们频频向她挥手,站在门前的老人满脸笑颜,目送着我们。阳光下的程裕英多像一株不老松啊!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
      您可能也喜欢.......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