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闭对联
  • 对联
  • 关闭对联
  • 对联
  • 首页 > 思念老人 > 正文

    纪念母亲百年诞辰

    今天,是我的母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

    我的母亲姓陶,山东掖县人。诞生于1910年10月21日(农历庚戌年九月十九)。遗憾的是,我始终不知道母亲的真名。大约在1931年,和我的父亲徐凤瑞结婚,有了现在的名字—徐陶氏。年轻时的母亲有一种东方女人的美丽,端庄、文静、清纯、俊秀。在我保存的唯一一张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大家可以看到她的芳容。

    年轻时的母亲。此照片拍于1938年6月4日,在哈尔滨照的。

    我的父亲是伪满时期一名铁路员工,辗转于吉林、黑龙江的沙房、小白等小车站,最后,在吉林省舒兰县的水曲柳站任副站长。这期间,母亲一直跟随父亲奔波,生活很不安定。1944年农历6月13日,父亲得了一种叫做“攻心翻”的急病,因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加上巫医误诊,结果不治身亡,时年仅38岁。当时,母亲只有34岁,带着我们兄弟四人,搬离铁路住宅,住到乡下一间泥土房里,艰苦度日。第二年,我年仅2岁的小弟因得天花,家里无钱医治而夭折,只用一领破席葬于荒郊野外。有人劝我母亲,为了孩子,改嫁吧!可母亲坚决不同意,再苦再累也要自己把孩子带大。当时,在我们家不远处,有一个制米所,我母亲每天去那里,在制米剥下的糠麸皮里,用菠簱一点点扇去糠皮,收点碎粮,维持生活。大哥年仅13岁,便来到哈尔滨,在我姑父开的一家小杂货店里当伙计,接济家里生活。只有十几岁的二哥,一人上山砍柴,成了家里主要劳动力。1948年,住在哈尔滨的舅舅、姑姑看我们在乡下生活实在困难,便把我们全家搬到哈尔滨,开始了我们的城市生活。

    这是我父亲当年工作过的水曲柳火车站。2007年在离别60年后重访旧地留影。

    这是父亲去世后我们居住的水曲柳乡下

    这是我们在水曲柳乡下的旧居。如今已破败不堪,无人居住了

    母亲只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在城里生活,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经人介绍,在一家被服厂里做棉军服。当时,工厂条件很艰苦,絮棉服都坐在水泥地面上,慢慢的,母亲的腰腿患了风湿病,为以后的生活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1951年,我大哥有了正式工作,但收入微薄,还要供我和二哥上学,所以,家庭生活仍很拮据。1956年,二哥中专毕业被分配到湖南湘潭工作,大哥结婚后又有了第一个孩子,为了节省开支,便把我和母亲接到大哥家一起住,从此,我母亲便承担起全家的家务,做饭、洗衣、照顾孙子、孙女。她有一手好针线活,我的单衣、棉衣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我和大哥, 二哥穿的千层底的布鞋,也是她亲手做的。衣服破了,袜子露了,都细心地修补好再穿,连我上学用的书包都是母亲自己缝制的。由于母亲精打细算,虽然大哥、大嫂收入不多,但生活还过得去。我1960年上大学时,正逢困难时期,粮食紧缺,可母亲硬是在有限的粮食里节约出来一些帮助我,甚至还挤出100斤粮票,接济山东老家的孪生姐姐,帮助他们度过粮荒。

    文革时期的母亲

    母亲为人和善,宽宏大度.在家里,不仅关爱儿孙,而且婆媳关系也处的很好,在和大嫂一起相处的20多年里,从未因家庭琐事发生过争吵。和楼上楼下的邻居们关系也特别融洽,有事没事都愿意到家里和她唠唠家常,邻里有什么困难她也愿意帮忙。

    母亲是位平凡的女性,但她却有着中国妇女最传统的美德,勤劳、朴实、善良。她不善言辞,但她却用自己的一生的行为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使我们家一直保持一个良好的家风。

    1988年,因常年劳累,积劳成疾,母亲患了癌症。但她不愿让我们为她分心,忍受疾病的折磨,仍坚持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但最终没能躲过这场大难,1989年4月9日,在毫无先兆的情况下安然辞世,享年80岁。

    晚年的母亲

    1971年在湘潭二哥家居住时,在韶山瞻仰毛主席故居与二哥全家合影

    我父亲去世时,当时葬于水曲柳的山上。母亲去世后,我大哥曾去寻找父亲的墓地,可是,毕竟已经45年了,没能找到父亲的遗骨,所以,我们没能让父母合葬。我们将母亲的骨灰盒安葬在我家附近的一条铁路旁,希望母亲在天之灵,伴随着火车的隆隆声去寻找她的夫君,与他在天堂里相聚,互叙久别的思念之情。

    母亲去世至今已20多年了,我把对母亲的思念深深地埋在心里,以母亲为榜样待人处事。但我却很少去她的墓地上香、祭扫。今天,恰逢母亲百年诞辰,我写此文,祭奠母亲,感谢母亲给我以生命,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感谢母亲塑我灵魂,感谢母亲筑我人格。

    纪念母亲百年诞辰!

    愿母亲在天之灵安息!

    愿母亲在天之灵福佑子孙平安!

    下面的文字是生活在湘潭的我二哥的留言

    看过纪念母亲百年的祭文,很是感慨,仿佛又回到遥远的过去,那苦难的童年,那艰辛的岁月,纵然过了几十年,却仍然历历在目。但我还是时刻怀念那段岁月,正是经历过 那个年代,那种困境,使我懂得了生活的不易,增添了奋发向上的力量。这些都是与母亲的教育分不开的。为了不使年幼的儿子们受歧视,34岁守寡的母亲坚决不肯改嫁。惟儿子们的命运是从,这是何等伟大的母爱。
    那张年轻时的照片,应该是1938年6月4日,在哈尔滨照的。因为照片的背面印有4.6.27字样:民国27年6月4日。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
      您可能也喜欢.......


    欢迎您发表评论: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