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闭对联
  • 对联
  • 关闭对联
  • 对联
  • 首页 > 清明祭祖 > 正文

    纪念袁国平烈士壮烈牺牲70周年

    年幼之时,即知望江矶。在那里,安葬着皖南事变遇难的三位烈士:新四军副军长项英,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新四军副参谋长周子昆。
    那三座并排矗立的巨大墓茔中,离我最近的是东侧的那一座。
    是因为在祖辈的话语中,对于墓中的袁国平、邱一涵耳熟能详,他们是一对共同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夫妇,他们是一对被新四军军部评为模范夫妻的新四军夫妇。
    是因为在愉快的假期里,常能见到一个戴着眼镜、笑咪咪的哈军工的大学生。他是袁国平、邱一涵夫妇唯一的儿子,小名“浣郎”。直到成年之后很久,才知我把他父亲出征前给他起的小名搞错了。或是祖辈的湖南话发音不准,或是少不更事的伢子给听岔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也已无从查考了。可能是为了给我这位隔辈的后生留点脸面,喊了他几十年的“皖南”,“浣郎”他都一直宽容地答应着。

    纪念袁国平烈士壮烈牺牲70周年(二)望江矶东侧的那座墓莹

    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浣郎”

    是因为在日常的工作中,经常接触到战争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的唯一一份铅印对开大报《红军日报》。这份完全不同于红军时期油印小报的铅印大报,由袁国平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时领导创办。1930年7月27日红三军团攻占了湖南省城(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攻占的唯一的一座省会城市),他派人接管了长沙国民日报馆,经过一天的准备,红军办的铅印大报即于29日与读者见面。《红军日报》刊载《共产党十大政纲》,发表《告工农书》,报道红军胜利喜讯和工农革命消息。长沙《大公报》对此深表感叹:红军戎马倥偬“犹知注重报纸宣传,不稍疏懈,吾人对之,宁无愧色。”

    纪念袁国平烈士壮烈牺牲70周年(二)望江矶东侧的那座墓莹

    红三军团在湖南长沙出版的《红军日报》

    距1月7日参加安徽泾县“‘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遇难70周年纪念大会”已有几天,悲痛的心绪仍未平静,袁国平牺牲70周年的祭日又到了面前。沉浸在新四军皖南事变遇难将士的缅怀中,对袁国平这位新四军的政治部主任总有一种情结在隐隐萌动,难以释怀。思索良久,方知情为何而重,结为何而纠。
    新四军奉命北移,山岭险境穿行,突遭“友军”袭击。袁国平临危不惧,向新四军指战员铿锵有力地作紧急动员:“皖南的新四军就像池塘里的龙,无用武之地。出去就活了,龙入大海,威震四方,将使敌人闻风丧胆。现在国民党顽固派对我们进行袭击,给我们造成了困难,我们一定要冲出去,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因为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铁的新四军!如果我们有一百发子弹,九十九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
    七倍强敌的疯狂截击,袁国平率领部奋起自卫,英勇突围,身中四弹,重伤倒地。苏醒过来,他对守卫在身边的战士们说:“你们走你们的,赶快突围出去,不要管我了!”衷心爱戴首长和不惜以生命保护首长的战士们,怎么可能把他置于恶敌四伺的绝境而不顾?卫士连副连长李甫带领战士们,轮流背着他们的政治部主任继续突围;大家抬着他涉水过河时,有好些战士中弹倒在了冰冷的河水里。再次受伤的袁国平,看了看围在身边的战士们,用极度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不要管我了,多出去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替我向党汇报……”。为了不拖累情同手足的革命同志,为了多留下一个可以燎原的革命火种,趁人不备,袁国平毅然决然举起佩带的手枪,对着自己的头颅扣动了扳机,以令人震撼的壮举实现了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誓言。
    下级保护上级,战士保护首长,这一在战场上传承了千百年的军人伦理,却在皖南泾县因袁国平为了不拖累战士毅然举枪自尽延续出不同的轨迹。1960年,苏皖两省的第一书记当着浣郎的面谈起了他父亲袁国平的牺牲。曾任新四军第七师政委、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曾希圣说:“你父亲真了不起,情愿自己牺牲也不连累战友、不当俘虏。人家都是战士为了掩护首长而牺牲,而你父亲却为部下、为战士英勇自尽,世上少有。”曾任新四军新一支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并在皖南事变中胜利突围的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说:“恐怕也就这么一个”。2006年11月26日,原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在《解放军报》发表文章《追忆袁国平同志》,怀着对老首长的痛惜追思之情说:“国平同志在身中四弹、重伤难行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部队行动,将生的希望留给战友,国平同志在担架上举枪殉国,壮烈牺牲,将宝贵的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实现了他‘舍身赴敌,战死沙场’的夙愿。”
    袁国平牺牲60周年的时候,人们纪念他,袁国平牺牲70周年的时候,人们纪念他,举枪自尽壮烈殉国将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的袁国平,人们将永远纪念他。
    “有一百发子弹,九十九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的壮言与悲举,叠现了另一位在死亡面前演了一出悲壮而又雄壮大戏的文人瞿秋白的身影。1935年,可耻叛徒的出卖,突围被俘并未暴露的瞿秋白,被敌人查明了真实身份。瞿秋白严拒利诱,从容面对蒋介石亲自下达的枪决令,泰然自行前往刑场,沿途高唱自己最早全文翻译的《国际歌》和红军歌曲,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至罗汉岭下一草坡,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

    纪念袁国平烈士壮烈牺牲70周年(二)望江矶东侧的那座墓莹

    瞿秋白,1899-1935

    瞿秋白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生命的年轮转至第36圈嘎然而止。袁国平从重伤到自尽,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犹豫,自己把生命的年轮骤然定格在第35圈。
    袁国平、瞿秋白身影的重叠,让人们看到了他们都曾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文学。袁国平,私塾发蒙,考入毛泽东就读过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身受革命氛围的熏陶,跟随名师田汉参加南社,文学救国无门,携笔从戎,转入热血男儿的向往之地广州黄埔,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投身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他长期从事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仅在皖南即主持召开新四军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主持制定《新四军政治工作组织纲要草案》,起草编印《新四军政治工作十讲》和《江南敌后游击战争中的军队政治工作》……;他文思泉涌,撰写社论,创作剧本,诗和毛泽东的雄伟诗篇《七律·长征》,主持并参与传唱至今的新四军军歌的创作,主持领导《抗敌报》、《抗敌》杂志和《抗敌画报》的出版……是从黄埔军校走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的一位儒将。两度肩挑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重担的瞿秋白,撰写《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客观介绍十月革命后的俄国,提出并深入探讨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所写杂文的犀利风格过于接近而被误认为是鲁迅的文笔,俄文翻译被鲁迅认为是当时最佳,无人出其右……
    凝视袁国平、瞿秋白的肖像照片,浮想联翩。相同款式的圆型眼镜,沟勒出一幅典型的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的脸庞。“砍头只当风吹帽”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似乎与他们的知识分子身份有着强烈的反差。是什么力量,推动着他们从被讥讽为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中脱颖而出,镇定自若地在生死决择中选择了死,或令刽子手开枪,或向自己的太阳穴射出了子弹,人生如此谢幕让铁石心肠的人也为之动容?信仰的力量最为强大而恒常。为信仰而死最为神圣而绚丽。袁国平、瞿秋白临难不屈,以特殊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生命,是他们终生信仰之花的璀灿绽放。对于共产主义无比坚定的信仰,使袁国平、瞿秋白坦然地对待生,淡然地对待死,一扫旧文人的懦弱和酸腐,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中刚毅勇烈的硬汉,他们是中国革命的真正的英雄。
    1939年,袁国平在写给侄儿振鹏的一封家信中说:“……此刻,我自己身无分文,无法帮助家里,因为我们都是以殉道者的精神为革命、为国家、为民族服务的。或许有人要说,我们是不太聪明了,然而世界上应该有一些像我们这种不聪明的人……”
    正是由袁国平这样为了追求理想而英勇献身的无数殉道者,支撑起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惧艰险、不怕牺牲的脊梁。
    国平,不朽。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
      您可能也喜欢.......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