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闭对联
  • 对联
  • 关闭对联
  • 对联
  • 首页 > 清明思亲 > 正文

    清明草绿倍思亲 ——回忆我的父亲母亲

    清明将至,又一个春天来临了。

    十年前,我七十八岁的母亲也是在这样的季节里静静地离去。她一直盼望着春天的气息,以为春天过后,她的病就会好起来的,可是她艰难地熬过了寒冬,却没有等到燕子呢喃,春暖花开。清明节过后,她溘然而逝,将无尽的哀思留给了我们子女。二年后,八十岁的父亲,也追随母亲而去。

    一直不愿相信我的父亲母亲已相继过世十年了,一切都恍如昨日的情景:父亲和母亲在家里的院子里,看着葡萄架上的果实微笑着,干净整洁的院子里凉风时时拂来,母亲时而说一会家常,时而修剪一会花草,一会儿被调皮的孙子孙女逗得笑下眼泪来,而我的父亲则在家里一会看看书、一会儿练练字,晚年的生活过的幽静和安逸。可是一切都是真的,家乡燕窝台坟园的黄土地里,确实安息着我的父亲母亲,任我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流干了眼泪,昏厥倒地也叫不醒、唤不回已经仙逝的父母,无奈的接受这残酷的现实。

    父母在一起生活62年,始终恩爱。因父亲经常在基层卫生院工作,回家时间少,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母亲的肩上,经济的困窘,子女的学业,生活的所有压力都落在母亲的身上,而我们兄弟姊妹们又年少不省事,母亲一如既往,和父亲相濡以沫,含辛茹苦供给姊妹们完成学业,又安顿他们就业成家。仔细想起来,姊妹中由于我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感情也最为深厚,我亲眼目睹了家庭里那么多的事情,父母亲白手起家,辛勤工作,养育子女,直到一个个成家立业,子孙满堂,这其中凝结了二老太多的艰辛和不易。

    母亲生前说,父亲一家都是老城里人,父亲一岁时,就失去了母亲,被其姑母领养,姑母姑父怜其失恃,待其如同己出,仔细养育。父亲十岁时,就在全城老有名气的老中医三李兄家站铺子取药,不识字的父亲在取药认中药方子的过程中,记会了许多的汤头,后来成了一名远近闻名的老中医,如今我们家的子孙后代有11人从医,被称医学世家。我的母亲出生在大石乡河南村,十岁就失去了母亲,姥爷娶了继母,且常年在外做小买卖,在继母的百般虐待下,母亲与年幼的弟弟只能和奶奶相依为命。听父亲说,他小的时候,爷爷经常将城里的小商品拿到乡下去买,做点小买卖,便认识了乡下的姥爷,父亲十岁左右跟着去乡下,与年幼的母亲经常在一起玩耍,可以说是两小无猜,两家大人都有想当亲家的意思。但母亲十六岁时,狠心的继母背着家人给母亲找了婆家,而且是远近闻名的小混混,奶奶坚决不同意,拼死拼活不愿意,懦弱的姥爷很无奈,将情况告诉城里的爷爷,并商量了逃婚一事。在娶亲的前天晚上,父亲家用毛驴将母亲半夜从乡下接到城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当时父亲家有爷爷、奶奶、还有爷爷的二房(也就是二奶奶),听母亲说,你爷爷当年一表人才,老城里人,脑筋灵活,二奶奶是爷爷经商时从陕西凤翔县领来的,当时奶奶极力反对,甚至拼死拼活......但最终还是进了家门。从此全家五口人,日子虽不富裕,但也过的有滋有味,听母亲说,她与二奶奶年龄相差十多岁,爷爷不论买衣服还是买首饰等物品都买两套,她和二奶奶穿的一摸一样,别人说就像姊妹一样,他们对奶奶很孝敬,因奶奶身体有残疾,生活起居不方便,她俩悉心照顾者奶奶,一家人很融洽,后来随着我们兄弟姊妹的相继出生、成长,奶奶和二奶奶帮了许多忙,母亲说哥哥姐姐几乎是她们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大的,对此父母亲尤其对二奶奶心存感激。后来爷爷突然病逝,对二奶奶打击很大,一病不起,她执意要回陕西老家,父母亲恳切挽留,但她还是要回到她的家乡去,那时候没有汽车和火车,父亲和一起的一个挚友,租了一头毛牛套车,经过爬山涉水,几经周折,依依惜别送回到了陕西老家,父亲经常书信往来,一直保持着联系,后来音讯渐阙,父亲亲自去找了一趟,得知已经去世......。后来随着我们七个儿女的相继长大,生活负担加重,为生活所迫,我的父亲走乡行医,后被招聘到武家河乡卫生院工作。从此他背着医疗箱奔波于村庄巷陌,千家万户,他的青鞋踏碎了武家河的山山峁峁的朝露,印染沟沟壑壑的草绿,他的医德被许多父老乡亲传为口碑。由于会看病,为人诚恳耿直,被领导器重,次年就被任命为卫生院院长。委以重任后,父亲十分敬业,把卫生院的工作做的很出色,后来连续在磐安、新兴卫生院任院长多年,获得过很多的荣誉。每当有人称赞父亲的医德好、医技高时,我们全家都感到非常的自豪。

    记得每到逢年过节,我们兄姊都带着全家回家去看望父母的时候,父亲母亲一定会乐呵呵地跑出来迎接我们。我们一到家,母亲一定会踮着小脚跑到菜市口的猪肉摊上割一大块肉来,然后把大家喊来包馄饨,父母的老屋顿时热闹起来了,和面的和面,剁馅子的剁馅子,看着屋里屋外忙忙活活的一家人,母亲会坐在大椅子上笑着数算谁谁刚来过,谁又多久没来了。父亲则跑前跑后找家什,几个兄弟姐妹边干活边嗔怨:“你看你弄这么多的肉,什么时候剁完啊”?“你以为是做渣腐了”,母亲把眼一瞪:“啥?光你吃啊,我还有一大帮孙子孙女来,没来的就给他们带回去吃”。说完便哈哈笑起来,脸上开出灿烂的菊花。那个年代,我觉得父母家的馄饨,就是世上最好吃的美味了。而今,他们走了,这种热闹温馨的景象再也不会有了,但父母给予我们子女的疼爱和牵挂是我们一辈子也难以忘怀的,他们俩一生养育了七个儿女,历尽生活的艰难,在他们本应安享晚年的时候,却将无尽的爱都给了众多的孙子、孙女们。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忙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给这个孩子做棉袄,给那个孩子做棉裤。每到春天,父亲就常常步行十几里路去赶集买花布,回来后母亲就天天戴着老花镜缝啊缝啊,我们是穿着父母亲手缝制的棉衣长大的。长大后,生活改善日渐爱美的我们不再穿他们缝制的棉衣,她老人家身子虽然闲适,可心里不知道失落了多少棉花心事。

    曾记得央视“百家讲坛”有一节于丹讲座,当讲到《论语》“子欲养而亲不待”时,片刻间,荧屏上掌声如雷,而我竟无语凝噎,一种莫名的痛在心里无法控制。我们受惠于父母的实在太多了,从身体发肤,到品质修养,学识技能,哪一样不曾受惠于父母。我们从父母身上吸取太多的养分,潜移默化,逐渐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和人生,还没来得及做任何回报,他们就应经去世了。对于从事基层公安工作的我和丈夫,无尽的忙碌辛劳长年累月总是缠绕着我们,孝亲之心常有,但总是力不从心,现在想来真是无比惭愧!这真是人世间最大的伤痛!生活用事实教会你哲学中抽象难懂的道理,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不变是相对的。没有了严父慈母的踪影,可去哪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缺憾让你刻骨铭心,永不能忘。记得我的婆婆在探望病危的父亲时,十分平静地安慰我:“生者生,逝者逝,天道如此,循环往复。”我诧异于这简简单单的话语揭示了人生的奥秘,有时我会像老僧般出神入定,咀嚼这句话中的禅意,可是再悟,梦里依然是干净整洁的院子,葡萄架绿意葱笼,父母亲拉着家常,醒来依然是潸然泪下。很长一段时间,我陷在追忆里不能自拔,身边的繁华喧闹视而不见,听而不得,伤心往事和幸福时刻会交替闪现。

    陶潜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我亲爱的父亲母亲啊,如果你们仙界有知,且听我说:如果有来生,我希望你们不再有病,终身健康;如果有来生,我希望你们仍是一家,像梁祝一样恩恩爱爱,情深意长;如果有来生,我希望我还是你们的子女,能在父母膝下尽孝一生。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这首描写扫墓情形的诗,描摹出清明扫墓凄凉悲惨情景。每当此时,一些漂泊异乡的游子,思乡思亲之情油然而生。我们中国人选择清明祭祖,与其说是惧于数典忘祖之责,不如说是彰显感恩,获得心灵的净化与清明。这种知恩图报的情结,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难能可贵的美德。每到清明,一种对先人祭祀的浓情,如同一张无垠湿润的宣纸,开始在祖国的天南地北朗润开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景况,是炎黄子孙千百年来延续的一道瑰丽风景。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传统习俗的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清明文化的自觉认同。这种对文化的传承,是历史的烙印,记忆的流萤,绵绵流长。

    伫立在春天的阳光里,我仿佛又听到了父母爽朗的笑声,他们所曾给予的疼爱像这三月的阳光,和煦、明媚、灿烂,温暖着我,唤起我无数美好的追忆,而我对他们的思念亦如这春天的小草一样茁壮地生长,无尽地蔓延着,他们将一直活在我的心里。时光如水,川流不息,那种幽幽的思亲之情,如雨,如烟,不绝如缕,飘荡往复,始终挥之不去,直到永远。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
      您可能也喜欢.......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