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闭对联
  • 对联
  • 关闭对联
  • 对联
  • 首页 > 思念老人 > 正文

    怀念父亲祭文

    怀 念 父 亲

    己丑年清明节前夕

    父亲离我们而去已经十五年了,而父亲的音容笑貌在我的脑海里越发凸显起来,变得异常清晰,父亲的遗体告别仪式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那年十月二日,父亲在与病魔抗争一年多后,与世长辞,在向父亲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哀乐低徊,300多位亲友有序伫立在吊唁大厅。挽联上写道:“秋云低垂细雨霏霏洒江天祭一世傲骨;淮水半流挽歌凄凄伴儿女哭百年英灵。”我代表众多兄弟姐妹在仪式上发言时已泣不成声,“敬爱的父亲溘然长逝,此时,我们悲痛欲绝、痛不欲生。父亲,儿女们的深情呼唤和母亲那颗善良的心竟没有留住您离去的脚步。”大厅的人们早已泪流不止。

    临近火化的时候,我的兄弟姐妹像发了疯一样,死死地抓住父亲遗体推车不让离去。众多的亲友哭着、喊着、劝着硬是掰开了抓住车子的一双双手······,从父亲的遗体送往火化间到父亲的骨灰出来的一个多小时里,我们哭声一片,无论亲友怎样相劝也没停止,大姐、二姐几次昏厥,四妹在休息室,对着火化间的方向把手伸向窗外痛心哭喊着“爸呀!你不能丢下我们走啊!……”

    亲友们说,我们也经历很多,但从未见过这样感人的场面,我说患难中的父女、父子情深似海啊!

    1923年父亲出生在n县县城,幼年丧父,跟随着我的祖母相依为命。因爷爷是中医,在父亲十几岁时祖母就把父亲送到一家外国人办的医院学医。父亲绝顶聪明,但生性倔犟,教官们在深爱父亲才气的同时,又为他挑战校规大伤脑筋。最终父亲毅然离校而去。青年时浪迹天涯,投靠他的堂叔在云南、湖北等地谋生、学医、学习绘画。临近解放,父亲历尽艰辛,辗转回到家乡回到祖母的身边。

    解放后,父亲按县委领导的要求,筹建卫生协会,参加治理s河会战,文革中受到严重冲击。改革开放后重新工作,直到退休,晚年在家清静度日。

    父亲一生深爱着他的子女,热爱医疗、医学事业,极具文学、绘画、音乐天赋,擅长书法、摄影等。父亲身材适中,衣着朴素但很讲究,白色衬衣藏青色中山装,总是那样干净整洁。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父亲的后背头和他那方正的脑袋,既慈祥又威严,一脸中国人的特质,从侧面把他抽烟的姿势剪影下来,颇有风度。

    父亲在中医学理论上孜孜探求,在临床医疗上不断实践。他潜心攻读过《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书,书中留下他大量的圈点和感悟,写下了十几本读书笔记。在医疗实践上,父亲运用中西结合方式施治,疗效非常明显。父亲的医德十分高尚,对他的患者十分关心,悉心照料,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赢得了众多患者的高度评价。

    父亲工作责任心极强。六十年代初,治理s河会战期间,父亲负责这里的医疗工作,有民工几十万人,每天都有几十名病人前去就诊。那段时间,父亲吃住在医疗室,每天工作到深夜,民工患者深受感动,工地指挥部领导高度赞扬。每每回忆那段峥嵘岁月,父亲总是由衷地感到充实、满足和自豪。

    父亲对他的众多子女持久地释放着深情而又特殊的爱。在他的严格要求下从小我们就养成了刷牙、午休和经常洗手的习惯;尽管我们家生活极度贫困,但是全家人极少生病,偶尔感冒头疼,也是药到病除,有这样的医师父亲,减少了我们多少痛苦啊!

    六十年代,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多、负担的加重和文革的冲击,一家十几口人的生活几乎陷入绝境。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父亲因治病救人结下的农村朋友,赶在农作物成熟时节一挑一挑给我们送来救命的红薯、杂粮的情景(我们一直把他当成自己的亲叔,每年大年初一,准去给他老人家拜年,送去贺年礼物,感谢他当年的救命之恩);更不会忘记在举家将要断饮之时,父亲为省些口粮让我们吃,他自己吃豆腐渣充饥,胃痛得满头大汗、痛苦呻吟的凄惨往事。

    那年隆冬腊月,父亲被远在e县的乡亲请去给那里的患者治病。一去数日,眼看春节来临,下起了大雪,一家人焦急地盼望父亲早日回家。腊月二十八这天,漫天大雪纷纷扬扬下得正紧,田野上已是没膝深的白雪。天色将晚,突然,父亲冒着风雪推开家门回到屋里,从眉梢到全身都是冰雪,嘴里喘着热气,内衣已经汗湿。祖母及全家人又高兴、又心痛,都放下手中的饭碗,忙着帮父亲抖掉身上的积雪,把煤火升旺,让父亲取暖。也就是靠着父亲这一趟出诊带回的二十多元钱,全家人过了一个欢乐的春节。

    我十五、六岁那年秋天的一个深夜,为挣些养家糊口的银两,我和弟弟从几十里外的集镇拉着“一车货,千余斤”往回赶路。又饿又渴,便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卖炭翁》,更可怕的是孤单,风不紧不慢地刮个不停。月亮朦朦胧胧无力地照在大地上,依稀可见路旁宽阔的水库。前面是一个大下坡,只听见车轮摩擦路面的沙沙声,越往前走越害怕,再往前走就要经过水库上面的残桥。曾经听说过水边易闹鬼的故事挥之不去,心已提到嗓子眼了。兄弟俩谁都明白,可谁也不敢吱声,风吹树叶的响声加剧着凄凉的气氛。这时前面突然出现个人影,越来越近,······当看见是自己的父亲来接我们的时候,兄弟俩再也忍不住了,泪如雨下。

    父亲酷爱文学,少年求学时,几乎是过目不忘,可背诵很多诗词文赋,也写下了不少文学作品。我们少年时,父亲多次指导我们写作文,在那特殊的十年中,人们正忙着掀高潮的时候,我们在按照父亲的指令背诵《岳阳楼记》、《春江花月夜》,练习书法。我们兄弟姊妹中有几人爱好文学,都与父亲的影响有关。父亲严谨的治学态度贯穿他的一生,到晚年他老人家病重住院期间,仍然关心着我们和下一代的工作、学习。

    父亲热爱绘画、摄影艺术。青少年时期外出谋生求学,曾学习过人物肖像和油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间,为了自己的爱好,也为了维持家庭生活,父亲给人画人物肖像,栩栩如生,深得人们的喜爱。文化大革命时期机关单位都要画毛主席像,父亲的绘画才能得以展现。他先后画了十几幅毛主席巨幅画像,其中那幅风靡全国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被父亲放大至四五米高,青年毛泽东手持一把带补钉的红雨伞,刚毅、自信、充满理想的神态跃然画上;天空中风扫残云,下面是青山绿水,无论是色彩还是油画的风格,与原版一模一样,令世人惊讶!

    父亲还喜欢乐器。我记忆最清楚的是夏季的夜晚,我们在打扫干净的院落里均匀地洒些水,一家人在树下乘凉,父亲兴致来临,就给我们拉小提琴、京胡听,拉得非常熟练流畅,音色优美。这是在我儿时记忆中一家人最欢乐的时光。

    父亲心灵手巧,还会做一手好木工活。1978年,我和两个弟弟参加高考被录取,轰动县城,父亲高兴极了,亲手做了三个尺寸相等的木箱,供我们上学用。还给家里做了填心方桌、摇椅、单人椅等。邻居里有几个资深木工师傅,看了父亲的作品,非常吃惊,他们想不到父亲从未做过木工活,在没有任何人的帮助下,竟能做出这样水平的家俱。

    父亲教我们做人一定要有骨气。他经常用古圣先贤的高尚精神追求教育引导我们。他喜欢鲁讯,他把亲手书写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挂在我们家堂屋正墙两边;他追崇陶渊明,给我们讲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像语文教师一样讲述《归去来兮辞》;他还充满同情和伤感地给我们讲解屈原的《离骚》,父亲说,学《离骚》一定要记住其中的警句,“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多少年以来,我时常吟诵这些名句,不断培养和强化自己的民本意识、执着精神、不屈性格和崇善情怀。

    父亲一生多半在贫困、苦闷和忧郁、愤懑中度过。他时常怒目苍天,叹息空有壮志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他聪明过人,但又常常被人嫉妒;他刚直不阿、性格倔犟,常常碰壁受到诽谤;他行为高洁,阳春白雪,但又和者盖寡;他关爱生命,却又不善表现,不被理解;他多才多艺,却因没有主攻一项,做大做强使之足可以养家糊口,致使家庭生活极端贫困,因而多少受到儿女们的一些埋怨……。

    十五个春夏秋冬,岁月匆匆,时光荏苒,每年的除夕、清明我们会风雪无阻地到父亲的坟前去追忆往事、寄托哀思,希望父亲的在天之灵得到一些安慰。

    父亲的坟墓并不太大,但是设计独特建造精致。角、线、面等各种几何图型非常标准。父亲安葬的当天,我们众兄弟姊妹一直守候在父亲的坟前,傍晚,透过树林血红的太阳正在西沉,我们身披落地的孝布,绕着父亲的坟墓缓步而行,久久不愿离去······

    父亲,儿子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您再也看不到儿子当年的满头黑发了。经历过多少艰辛、曲折、风雨之后,对您不屈的人格精神追求有了深深的理解。父亲,来生我还做您的儿子,为了耸起咱家的精神,我愿跟随您到山里盖几间茅屋,咱们教书、行医养家糊口;闲时我跟您学书法、京胡,咱们吟诗填词、钓鱼、绘画,轻松舒适而又愉悦地度过一生。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
      您可能也喜欢.......


    欢迎您发表评论: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布评论